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吴殿英与辛亥武昌首义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 
枪声背后:你所不知道的
李喜所武昌起义后的农村
黎元洪与武昌首义
武昌首义三题
武昌首义三题
黄兴弃武昌辨
论刘复基在武昌起义中的
武昌起义后筹组中央临时
最新热门    
 
论武昌起义前孙中山在同盟会整顿和建设方面的得失

时间:2007-3-9 17:42:27  来源:不详
满。南洋支部的负责人邓泽如就批评他的此举为“舍重就轻”(《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476—477页。)。长江流域的几个领导骨干几乎不再承认他的领袖地位(虽然不仅仅是因为改组党事),他们遇事仅向黄兴汇报,不再征求他的同意。甚至在武昌起义之后推选组织临时政府的大元帅人选时,革命党人都未有提名孙中山的。一位华侨学者这样说过:“如果不是黄兴和黎元洪之间在大元帅职位问题上形成了僵局,那么,临时政府早就组成了,总统席位也早已归属了孙中山以外的别人”(〔美〕薛君度:《黄兴与中国革命》,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26页。)。当时,拥有最雄厚实力的江浙集团和湖北集团左右着选举,这两个集团的主要负责人又是对孙中山怨言最多者,因而这种可能性的确是存在着。不过孙中山尽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但他对辛亥革命的贡献仍然是巨大的,所以后来被推戴为总统亦是顺理成章的事。这里附带指出,孙中山建立中华革命党这一事实,学术界似未作深入的研究,更没有象对“共进会”、“同盟会中部总会”那样作出入木三分的评价。这无论是出于偏爱心理或者为尊者讳的旧观念,都是不正常和不应该的。

  那么,孙中山何以抛开了亲自缔造的同盟会,把它引向了分裂的歧途?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导源于他的唯心论的历史观。他是个资产阶级革命家,无法科学地认识领袖、政党、阶级和群众的相互关系,也不能正确地理解领袖和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不同作用,他把人们划分为“先知先觉”、“后知后觉”和“不知不觉”三大类。他认为,世界上的事业,必须“先要发起人,然后又要许多赞*,再然后又要许多实行者,才能够成功”(孙中山语。转引自刘枫、曹均伟著《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研究》,第45页。)。他缔造了同盟会,制定了政纲,确立了目标,指明了方向,自然是先知先觉者,是革命的发起人。而他之所以发起创建同盟会,则是为了把各地的革命赞*聚集在一起,在他的统一指挥下去扶植和引导作为“实行者”的人民群众,达到推翻清王朝,建立民国的目的。现在诸多重要的赞*都要摆脱这位发起人的领导,并加以抨击,这当然是不能允许的。“党员攻击总理,无总理安有同盟会?”(谭人凤:《石叟牌词叙录》,载《近代史资料》1956年第3期。)实则是孙中山对此不满的真实反映。正是上述英雄史观的支配,则使得他对党内纠纷的处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