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李鸿章600字奏折迫使朝
访德国李鸿章洒泪 勉励
俾斯麦劝李鸿章多照X光
翁同龢:搅局之王 与李
李鸿章出访尴尬事:在美
戊戌变法中的李鸿章:竟
李鸿章:中国历史上“持
试论义和团时期的李鸿章
台湾学者的李鸿章研究
李鸿章与刘铭传的交谊
最新热门    
 
论李鸿章的*思想

时间:2007-3-9 17:46:13  来源:不详
守势也无法维持。消极的退让只会束缚自己的手脚,助长敌人气焰,酿成实战中的溃败投降。“即暂胜必终败”是李鸿章对外妥协的思想根源。

  他认为半殖民地的现实已无法改变。他说:“各国条约已定,断难更改”;“两国相交,全靠条约,条约如何可以改变?”(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二十四,《译署函稿》,卷三。)不平等条约是西方强加于中国的殖民镣铐,从当时清政府实力看,想要取消这些条约,确实没有可能。但李鸿章把这些条约看成是合理合法的存在,心甘情愿地承认列强在华的非分权益,不敢有任何非议,这正迎合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要求。

  他认为清政府“自强”的最高标准,就是维持现有局面,不再继续败坏。他说:“居今日而曰攘夷,曰驱逐出境,固虚妄之论”,“我之造船……不过以守疆土,保和局面口”(《李文忠公奏稿》,卷十九。)

  他认为“洋人所图我者利也、势也,非真欲夺我土地也”,(李鸿章:《复曾相》,《朋僚函稿》,卷十。)这就使“和戎”有了可能。封建地主阶级把“人民”、“土地”视为统治基础,只要不夺取他们的土地,不掠走他们的人民,就不使他们感到致命的威胁。李鸿章站在这个角度上,对“和戎”很有“信心”。凡有清政府被洋人敲诈勒索之事,李鸿章就扮演以“势”“利”去喂饱洋人,换取“和局”的角色。

  “外须和戎”承认中外的客观差距,希望求得和平环境徐图“自强”,有其合理的因素。一般说来,洋务派都是主张“外须和戎”的。但当外国侵略者气势汹汹打上国门时,有的人能够予以必要的反击。左宗棠坚决主张出兵新疆,曾纪泽力主争取对法战争的胜利,以成为中国由弱变强的转折。他们的态度都是比较积极的。

  李鸿章的“和戎”却完全是消极的妥协投降。中法战争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