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李鸿章600字奏折迫使朝
访德国李鸿章洒泪 勉励
俾斯麦劝李鸿章多照X光
翁同龢:搅局之王 与李
李鸿章出访尴尬事:在美
戊戌变法中的李鸿章:竟
李鸿章:中国历史上“持
试论义和团时期的李鸿章
台湾学者的李鸿章研究
李鸿章与刘铭传的交谊
最新热门    
 
论李鸿章的*思想

时间:2007-3-9 17:46:13  来源:不详
间,法国国内局势动荡,本无力在东方进行大规模战争,李鸿章却一味强调中国“兵单饷匮”,“一时战胜,未必历久不败;一处战胜,未必各口皆守”。“断不可轻于言战”,而应“遇险而自退”,“力保和好大局”。(《中法战争》(五),第158页,257页。)致使中国在取得镇南关大捷的有利形势下停止追击,并与法国签订了新的不平等条约,中国不败而败,使法国人都感到意外。中日战争期间,双方海陆军实力相差并不悬殊,日军劳师远征,战前根本没有把握取胜,甚致做了海战失败、陆军退兵、防守本土的最坏准备。(见藤村道生:《日清战争》。)中国如果指挥得当,本应战胜日本,至少保住本土。李鸿章却把希望寄托在俄英等国的调停上,不积极备战,命令北洋舰队“相机进退,能保全坚船为妥”。结果战争惨遭失败,北洋海军亦全军覆没。

  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如此退让,原因有三:(一)为外国的*威所慑服。(二)李鸿章视军队为私产。把淮军看成自己在*舞台上立足的支柱,怕蚀老本,个人吃亏。中法战争中,李鸿章曾与法国代表福禄诺在天津议和,订立简明条约,内有中国退兵的条款。李鸿章惧怕舆论的抨击,向清廷具奏时含糊其词,而密秘通知淮系将领张树声、潘鼎新部自动撤兵,保存实力,而置大局于不顾。(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第230页。)后来法军封锁台湾,李鸿章竞以“北洋舰小,不足当巨舰”为借口,拒绝发兵援台。中日战争期间,李鸿章所以避战求和,一个重要原因是怕他一手经营的北洋舰队遭受损失。(三)李鸿章的“外须和戎”原以“内须变法”为依托。保守“和局”也需要实力,如果“变法”成功,中国日强,则对外可以相应强硬一些。但是“变法”被多方掣肘,进展十分困难,李鸿章感慨种种计划“终不得放手为之”,“其功效茫如捕风”。没有强大的国力为后盾,使他的妥协思想越发恶性膨胀。

  中国近代对外战争失败的总根源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