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李鸿章600字奏折迫使朝
访德国李鸿章洒泪 勉励
俾斯麦劝李鸿章多照X光
翁同龢:搅局之王 与李
李鸿章出访尴尬事:在美
戊戌变法中的李鸿章:竟
李鸿章:中国历史上“持
试论义和团时期的李鸿章
台湾学者的李鸿章研究
李鸿章与刘铭传的交谊
最新热门    
 
论李鸿章的*思想

时间:2007-3-9 17:46:13  来源:不详
等人关于修铁路、矿务、学堂、商务的“变法”,是“变事而已,非变法也”,“于救国之大体无成”。梁启超说:“前此之言变者,非真能变也,即吾向者所谓补苴罅漏,弥缝蚁穴;飘摇一至,同归死亡,而于去陈用新、改弦更张之道,未始有合也。”(梁启超:《变法通议》,见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下册,第106页。)就是批评他的所谓“变法”,只是在封建主义中搞点枝节的改良,不能真正挽救民族危亡。

  这些来自不同方面的批评,恰好说明了李鸿章“变法”思想的历史地位。它代表了封建中国部分官僚士绅在资本主义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所采取的比较积极的防御态度,这要比顽固派消极的不承认主义和阿Q精神高明得多,它反映了这部分人多少接受了一些资本主义的影响,并不情愿地开始向资产阶级转化而未能完成转化的思想趋向。从承认中国落后到学习西方船坚炮利,进而学习西方“寓强于富”,要求局部变通科举,乃是接受资产阶级先进的军事、科技、经济、教育思想的过程。这种思想如果继续向前发展,必然得出接受资产阶级*思想、要求改变封建体制的符合逻辑的结论。李鸿章为他的阶级立场与*地位所限,仅止于要求局部变通科举,他不可能突破地主阶级改良思想的框架,也不可能取得成功。这就是他的“变法”思想的局限性。

  李鸿章是清政府倚为心腹的“中兴名臣”,他毕生以维护封建王朝为己任。他的“外须和戎,内须变法”完全服从这个*目的,这无疑是反动的。但是,“外须和戎,内须变法”包含有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积极内容,又有其进步的一面。对封建主义的枝节改良不可能改造旧世界,但这种改良已注入新的时代内容,因而开始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起步。李鸿章的洋务思想,以捍卫封建制度为出发点,却促进了中国社会内部的深刻变化。一些被他视为“洋务新秀”的人陆续转变为早期维新思想家,站到了洋务思想的对立面,李鸿章自己,却以清王朝的忠实奴仆结束了他的一生。

  

  【资料来源:《松辽学刊:社科版》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