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论湘军集团及其与郭嵩焘
百余年来郭嵩焘研究之回
郭嵩焘对西方社会的观察
论郭嵩焘的外交思想
郭嵩焘先驱者的悲剧人生
郭嵩焘先驱者的悲剧人生
最新热门    
 
论郭嵩焘的民族主义思想

时间:2007-3-10 9:00:44  来源:不详
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谓之华” 。“华夏”并称,是伟大文明之意。这一民族认同符号具有泛化和稳固性的特征,将宇宙观、道德伦理、*价值同时纳入一个稳定的框架中,但也导致了系统自身的封闭性和排外性。在较表层的生活习俗方面,夷夏之辨也有具体的内容:“中国戎狄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皮衣,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与四夷相比,华夏人“衣冠巾带”、“冕服采章”、蓄发、饰笄、熟食、居屋、耕田、织布……显示了其文明的优越性。[1]既然华夏是文明之邦,四夷是野蛮之邦,双方就应该遵循由夏到夷的单向度文化传播,所以古人常说:“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2]经过春秋战国两次“尊王攘夷”,夷夏对立观定型,“内诸夏而外夷狄”,“以夏变夷”成为华夏观的主要基调。在这种思想观念和制度下,文化标准是最高的主宰,人与人之间的族群分别,人与物之间的分别,都是无关宏旨的。所谓:“华夷之辨,其不在地之内外,而系于礼之有无也明矣。苟有礼也,夷可进为华,苟无礼也,华则变为夷。”[3] 

中国传统民族主义也被认为是一种天下主义。民众心目中有“天下”观念而无“世界”概念,没有明确的国家意识,没有个人权利意识,把天下和国家、政府和国家混为一谈。天下主义的背景是一种强势文明。它有着强大的文化支撑体系,中国传统社会完整的知识理性是这种文化支撑体系的核心。作为一种更强大、更高的文化势能,传统的中国文化征服和同化了与自己发生接触的其他异族文化。这种天下主义和近代民族主义有着巨大的区别。近代民族主义的认同指向是民族或国家,含有较强烈的*性。19世纪中叶,中国被西方现代化浪潮强行推入世界运行体系中,近代中国遭受了强烈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使传统民族主义认同体系产生了危机,并逐步产生了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萌芽。 

和天下主义不同,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形成的背景是一种弱势文化。晚清以降,中国逐渐从帝国的顶峰滑落,辉煌的文明开始暗淡。不过,由于中国传统民族主义具备的超稳定性和封闭性,在中西文明的对比中,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失去其原有的优越感。只是原来处于强势文化中的“以夏变夷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