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八次过关未断头:红军书
1949年前:西方文明与传
略论民俗信仰与义和团运
试论义和团运动与中国传
略论清初经济恢复和巩固
略论马尾船政局
对清代商品经济的估计及
记 中国传统经济再评价
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序列
孙燕京略论晚清北京社会
最新热门    
 
略论传统行为方式在近代的转型

时间:2007-3-10 10:51:19  来源:不详
集)自序》,《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第347页。)这完全是一个理智型学人苍凉怅然的心境。

  “克里斯玛”失落现象中,还有完全从现实生活中淡出者,前有苏曼殊,后有李叔同。他们试图以出世的办法来逃避这种由精神家园丧失带来的行为困惑。另有一部分人则与此相反,他们积极地入世、勇猛地抗争,尽力将自己学理上的认知付诸于当时的*现实,如李大钊、陈独秀、张君劢、胡适、黄炎培、丁文江,等等。

  从世纪初的“克里斯玛”失落现象可以看到,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能转化为一种生命意识,从而与文化承载者的生命同生息,共存亡。而文化一旦转化为生命意识,它便可以内化为文化的无意识价值取向;并在行为方式上外化为种种痛苦的文化行为;为文化殉命,为文化出世,为文化而苦闷、彷徨……。文化的这种无意识价值取向,还具有两重性的意义:它一旦形成一种认知和行为定势,即具有惰性的力量;同时,它又可以保持文化的绵延长存。而中国近代的文化行为取向全视文化人性格上的理智性和深刻性而定,由于文化性格的千差万别,所以行为取向也呈多元化状态,这便形成了世纪初社会行为失范的现实。

 

【资料来源:《湖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