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八次过关未断头:红军书
1949年前:西方文明与传
略论民俗信仰与义和团运
试论义和团运动与中国传
略论清初经济恢复和巩固
略论马尾船政局
对清代商品经济的估计及
记 中国传统经济再评价
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序列
孙燕京略论晚清北京社会
最新热门    
 
略论传统行为方式在近代的转型

时间:2007-3-10 10:51:19  来源:不详
1984,第111页。)。但是,不论是严复还是孙中山,他们都把国家整体的自由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刻不容缓之事。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注:严复:《(法意)按语》,《严复集》,第4册,第981页。)。“自由的解释,简单言之,在一个团体内能够活动,来往自如,便是自由”。“自由万不可再用到个人上去,要用到国家上去”(注:孙中山:《三民主义》,《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272282页。)。显然,理智上是大力伸张个体的自由民主权利,否定和超越传统的行为方式(注:传统的行为方式,既有重经验、尊成规、面向古代;讲实用、求近利、切近现实人生;也有讲中庸、重整体、贬个人、忌讳超越。),而在具体的行为取向上则以整体压倒个人,无意识地复归传统的行为方式。这种理智型的内在行为对立的潜因,是“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的救亡浪潮,亦即由民族情感充当了分解个体内在行为的酵母。这是传统行为方式在近代转型的第二大特征。

  传统行为方式在近代的这种转变方式,随着近代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幅度的加大与深入递进,在20世纪初几乎衍化成为行为本体自身的人格分裂和取向的对峙。这与前面所讲的行为本体内在的相反行为有所不同,前者表现为学理上思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对立,后者表现为行为本身的矛盾对立。如世纪初的不少学人,他们一方面由社会良知的责任感出发去关怀现实,参与*;另一方面则由知识关怀的本能驱动,欲求远离*、超越现实。于是便形成了出世与入世、超然与介入的矛盾行为取向。梁启超、张君劢、胡适、黄炎培都曾在这种两极对立的行为取向中置自己于十分尴尬的境地。这其中不仅仅有知识关怀与社会关怀的反差问题,有学术人格与社会人格的区别问题,还有一个对于社会*整合所采取的态度问题,亦即行为本体对两种关怀所具有的信心问题。能够比较恰当地处理二者关系的人不是没有,依朱学勤博士的看法,同一时期西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