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没有相关中国历史
最新热门    
 
赵英霞乡土信仰与异域文化之纠葛——从迎神赛社看近代山西民教冲突

时间:2007-3-10 10:51:33  来源:不详
bsp; 第二,具有祈神禳灾的功能。乡土民众进行迎神赛会活动,其宗教心理是功利性的,亦即祈福禳灾。为了祈福,需要祀神;为了禳灾,需要驱鬼。这就产生了赛祭与傩祭。无论赛祭,还是傩祭,祭祀时都需要敬献戏乐。晋东南地区历史地孕育了锣鼓杂戏,晋北有赛戏,上党地区有队戏。总的来说,这些戏剧剧本内容多取材于历史故事、佛家道家经典以及民间传说。在演出开始之前,有一段“过街”、“摆队”等驱邪除祟的仪式性表演。在正式演出中,上演《目连戏》、《许真君点化》、《戏音斗六筹》等戏目,烘托神灵的力量,反映人们祀神心理,寻求着一种精神寄托。同样,演出《关公破蚩尤》、《鞭打黄痨鬼》、《五鬼闹钟馗》等傩戏剧目,折射了人们驱鬼禳灾的心理,这自不待言。至于取材于历史故事的戏剧,如《单刀赴会》、《三战吕布》、《长坂坡》,一方面可以迎合人们的娱乐需求,这是无庸置疑的。关于它的另一隐性功能,台湾学者巫仁恕的观点是,这类演剧是在中国民间信仰的祭祀场合下诞生的,与其他除煞驱邪的傩戏性质相比,其演戏本身往往是一种逐疫禳灾,拔邪除祟的宗教仪式(注:巫仁恕《明清之际江南时事剧的发展及其反映的社会心态》,载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集刊》31期。)。笔者十分赞同这一看法,近代山西灾荒频仍,演戏兴盛不是经济繁荣的写照,反而恰恰反映了人们心中的不安全感。

    第三,农村的演戏酬神活动往往是以社区作为组织单位与活动单位,这暗含了它的社会功能要远远超过娱乐本身。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它将提供一种集体的象征,给人们造成一种总体的感受。换言之,通过娱乐形式来发挥凝聚社区的职能。关于此功能,将在后面详细论述。

    内涵丰富的戏乐活动日渐内化为乡土民众普遍的心理需求,故而他们对此格外珍视。然而在近代西方武力支持下进入中国乡村社会的基督教带有着浓厚的征服性色彩,要求打破世界多元的文化发展格局,建立统一的基督教世界。传教士对于与他们信奉的上帝为唯一真神教义具有根本差异的中国多神信仰的社会文化现象持不宽容态度。不只如此,他们还认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