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没有相关中国历史
最新热门    
 
严昌洪维新运动与移风易俗

时间:2007-3-10 10:52:55  来源:不详
然不仅指风俗习惯,但包括了风俗习惯则是无疑的。

  康有为对启蒙工作也有一定认识,他认为开学校、育人才,“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他对愚弄人民,使之惑于鬼神,昧于事理的“*祠”尤其反感,几次上书请求废*祀,改*祠为学堂,而使学堂遍地,人人知学。只有四亿之民皆出于学,乃“智开而才足”。(康有为:《请饬各省改书院*祠为学堂折》。)谭嗣同不仅以其对封建习俗的猛烈批判,“尽变西法”(包括变衣冠、变风俗)的激进主张和冲决网罗的有力号召来震撼人心,还用创办时务学堂,发起不缠足会、延年会等具体行动来开启民智。

  从以上维新志士的言行中,我们看到了他们都是把破除旧习陋俗,树立新风作为“开民智,新民德,鼓民力”的社会启蒙运动的重要内容。我们知道,社会风俗的文野程度也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民智开化程度的标志。中国人世代相沿的封建礼仪、野蛮风俗、愚昧迷信和保守思想,是国民性中负面的重要表现。落后的风俗习惯的破除,文明的社会风尚的树立,不特是社会改革与进步的必然结果,更是社会改革和进步的必要条件。只有破除严重束缚人们思想,抵制社会变革,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恶风陋习,人们的思想才能得到解放,社会生产才能进一步发展。而且,任何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如果没有广大民众的投入,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快就会干涸、枯萎。然而,如果民众背负着传统的沉重包袱,或被禁锢在习俗网罗之中,又怎能投入呢?所以,要想在有二千多年历史的封建帝国的土壤上移植君民共主,民权勃兴的资本主义新体制,非改造受二千多年封建传统禁锢的民众的国民性不为功。

  遗憾的是,维新志士们毕竟是资产阶级的改良派,他们开民智的办法,一是创办学会,发行报刊,开设学堂,做“士”的工作;一是叩头请愿,请皇帝下命令,他们自己是很少顾及到“民”或“乡”的。变法需要有一个广泛深入的社会启蒙运动。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启蒙工作在短暂的戊戌时期并没有能够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变法便很快失败了。梁启超这时才从血的教训中体会到:“民智、民力、民德不进者,虽有英仁之君相,行一时之善政,移时而扫地以尽矣。”(梁启超:《自由书·文野三界之别》。)于是,在二十世纪初年,他们又回过头来,致力于社会启蒙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造成了深远影响的“新民学说”也就应运而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