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李长春在纪念抗战胜利6
最新热门    
 
李长莉晚清社会风习与近代观念的演生

时间:2007-3-10 10:54:41  来源:不详
、洋钟表、日规、寒暑表,一切玩好奇*之具,种类殊繁,指不胜屈。此又杂物之凡为我害者也。”并谓:“以上各种类皆畅行各口,销入内地,人置家备,弃旧翻新。”(郑观应:《盛世危言·商战》。)这些洋杂货都是机器工业制品,制作精巧,新奇美观,且物美价廉,因而深受人们欢迎。80年代后,在西方驻华外交官的商务报告中,也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报导:“玩具、文具、铅笔、图片、装饰品、洋伞、刀剑、料器、肥皂等等,都构成大商店的贸易品”,金属品、钟表、窗玻璃和煤油的进口,有“广阔的发展余地”。Commercial Reports from Her Majesty’s Consuls in China,1881年,汉口,第19页;1884年,中国,第73页。)这些都说明日用洋货销路很好,广为人们所喜爱。

  确实,到了七、八十年代以后,日用洋货不仅成了城市居民的日常用品,而且流行于内地村镇,甚至抵达边远的穷乡僻壤,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深居腹地的四川,就有从武汉沿长江运来的洋货销往各地。70年代后期,一个亲历者曾说,在邻近四川的偏僻地区云南昭通,商店里就陈列着不少洋货,有洋布、钟表、钮扣、玻璃、洋铁器等。(姚贤镐:《中国近代贸易史资料》1840——1895,1962年版,第1106——1107页。)在八、九十年代,重庆专门批发洋布的商号就有27家,(Report of the Mission to China of the Blackburn Chamber of Commerce 1896——1897,1989年版,第40页。)其贩销的范围很广,直至邻近的云南边远各县。北方则以天津、烟台等开放城市为洋货的集散中心,由此流入内地。80年代中期,有人记邻近天津的玉田,人们日常所需洋货“至不可胜数”,甚至说“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矣”。(姚贤镐:《中国近代贸易史资料》,第1106页。)这种说法虽然可能略有夸张,但日用洋货在民间风行,受到广大城乡群众的喜爱和购买,将使用洋货视为时尚,形成了风气,则是显然的事实。那么,这些外来的洋货何以被人们如此迅速和普遍地接受了呢?在洋货风行的过程中,人们是以怎样的消费观念和心理来接受对待的呢?下面从两方面来看:

  1.一般民众,特别是农民,长期以来由于经济水平低下,而将生存需求置于生活伦理的核心,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节俭和实用观念,衣食日用以价廉、实用为第一原则,而一些日用洋货物美价廉,很富于实用性,所以很快为人们所接受。如洋布既细密美观,价格又低,甚至比土布还低,所以人们乐于购买。特别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