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李长春在纪念抗战胜利6
最新热门    
 
李长莉晚清社会风习与近代观念的演生

时间:2007-3-10 10:54:41  来源:不详
  第三,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常见的议论,就是批评人们争用洋货是追求奢华、爱慕虚荣、厌旧喜新、道德沦落的行为,是世风日下的表现。这是一般正统士人的议论。他们以传统伦理道德的当然维护者自居,习惯于以书本上的圣贤言论、道德说教作为衡世论事的当然标准,所以,对眼下这种明显有悖于正统伦理观念的现象,当然是痛加针砭,抨击有加了。然而,这些人虽然表面上是这样说,而在实际的个人生活中,除了极个别过分偏执的道学家之外,大多数人也难免随俗,也会使用洋货的。就如同咸丰时期思想还比较保守的王韬那样,一方面谴责众所周知的“鸦片之害”,因“近日愈烈,势不能禁”而为国担忧,同时却经常伙同友人到烟馆、妓馆去吸鸦片以为消遣,并津津乐道“其趣殊永”,有“祛疾调胃”和使“骨节通灵”的妙趣。(《王韬日记》咸丰八年十月四日、八日、九日,咸丰九年五月五日。)事实上,沾染吸鸦片这种既损害身体,又违背勤俭道德的恶习的人们中,素称道德楷模的官宦士人就占了相当一部分。这种言论与行动的不一致,也是中国士人的一个传统,缘自于一种经久形成的二分法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伦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古代圣贤是伦理道德的化身,由于他们过于完美和崇高,是一般人所不可企及的,所以后人只能把他们视为一种理想追求。完美的道德伦理可以作为精神生活的指导,但不见得是日常生活的准则,只求在精神上保持着崇敬和认可就可以了。此外,古代儒家,特别是道家顺应自然、肯定人欲的传统,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追求享乐的天性得到肯定,由此形成了一种精神上的道德约束与实际生活中的享乐追求,形而上的伦理自觉与形而下的生活小节分为二途、并行不悖的伦理格局,从而缓解了崇高的伦理道德与日常凡俗生活的矛盾,这恐怕也是使得传统道德伦理易于使人接受,并得以被人们世代传承,没有间断的一个原因吧。宋明理学虽然试图将二者合而为一,但到了理学衰落的晚清时期,除了少数正统理学家之外,对于广大民众已经没有多大实际的约束力了,因此,一个在正式场合满口道德说教的士人夫子,其个人生活却有可能随意放纵,极尽享乐。纵情酒色,放荡不羁,被视为名士才子特有的风度而受到人们的欣赏和仿效,这不仅无损于他们在正统学术、道德文章方面的威望,反而会为他们的形象增添光彩和魅力。正因为如此,士夫文人们可以一方面在形而上的纲常大义方面贬斥、鄙视西方,另一方面又在形而下的器用方面赞赏、羡慕西洋;在对西洋人抱着民族正义的敌视的同时,不妨碍欣然接受那些可供享乐的日用洋货。正因为如此,素来最讲究道德伦理的士宦文人们,一面大叹道德沦丧、世风日下,一面却争相享用洋货,成了仅次于商贾的第二个积极接受洋货的社会集团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