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李长春在纪念抗战胜利6
最新热门    
 
李长莉晚清社会风习与近代观念的演生

时间:2007-3-10 10:54:41  来源:不详
是主要依靠市场购买消费品的城镇居民,更是很快选择了洋布作为日常穿着衣料。机制洋针缝制衣物更锐利,且坚实耐用,价格低廉,所以很受人们的欢迎。煤油灯因其照明效果好,煤油价又不贵,也很快被普遍使用。火柴比原始的取火用具火镰、纸媒好用得多,价钱又便宜,因此普及很快,时人曾有竹枝词赞到:“纤纤寸木药硝粘,引起灯光胜火镰。莫怪粹奴夸利用,缘他工省价还廉。”(李静山:《增补都门杂咏·洋取灯》,《清代北京竹枝词〈十三种〉》,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正是由于这些洋货具有价廉适用的特点,符合中国人的实用生活伦理,所以很快取代了中国人祖祖辈辈沿续下来的传统生活用品,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2.中国人是群体感很强的民族,重视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重视在别人心目中的身份、地位和形象,表现为日常生活顾体面、讲身份、随时尚等行为特征。所以,日常生活除了生存性需求之外,还有大量因社会生活而产生的社会性需求。一些洋货精巧、美观、新奇的特点,适合于社会交往和社会生活中的心理需求,所以吸引了人们购买使用,形成了流行洋货、乃至崇尚洋货之风。道光、咸丰年间,就有人记述说,当时的风气是:“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衣有洋绉,帽有洋■,挂灯曰洋灯,火锅名为洋锅,细而至于酱油之佳者亦名洋秋油,颜料之鲜明者亦呼洋红洋绿。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陈作霖:《炳烛里谈》。)所以,花色鲜亮、细密平滑的洋布洋绸衣物,成了人们的体面服装,不仅城镇市民争相穿用,即使是购买能力十分有限的农民,只要稍有余力,也要置办一套洋布衣服,以备在公共正式场合穿用。他们虽然在平时劳动时仍穿着自制的土布,“然其他或祭祀,或应酬,或往稠人广众之中,皆穿洋布细密光泽者,以为外观美丽”。(彭泽益主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39页。)他们为的是在亲朋面前显得体面,不背时,以免被人瞧不起。洋货还是当时亲朋间往来的时兴馈赠佳品。咸丰时期,在上海西人书馆作事的士人王韬,就常将洋皂、洋布等洋货为礼品赠送给友朋。(见《王韬日记》,中华书局1987年版。)那些离开农村流往城市经商作工的人,回乡探亲访友时,也会带回各种新奇的洋杂货分送亲友。乡下人遂仿效城里人,以拥有新奇洋货为时尚。城镇居民更有赶时髦的人们,争相使用新奇洋货来炫耀。特别是城镇的妇女,以使用西洋香水、洋皂、洋绸、饰物等为时尚。有人记光绪中叶城市妇女时兴以眼镜、怀表为装饰品,如眼镜——“自光绪中叶以后,妇女之好修饰者,亦皆戴之以为美观矣”。(徐珂:《清稗类钞》第13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219——6220页。)怀表——“光绪中叶,妇女有以小表佩于衣衽间以为饰者,或金或银,而皆小如制钱,故呼曰金钱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