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1944年纽约火车站美军告
渐行渐远:清代中叶朝鲜
日本广岛核爆受害者要求
杨贵妃的四种结局:流落
1954年烟嘴发明:一次可
日本驻美大使向二战时被
儿童节1950—2003:国家
中国最早全国运动会:19
外白渡桥锄奸记:1915年
1960年夏天饥饿的北京:
最新热门    
 
日本1995年清史研究概况

时间:2007-3-10 11:03:19  来源:不详
解,岸本美绪《明清交替时期的江南社会》(《历史与地理》483 )一文,则探讨了当国家权力突然消失之时,人们会采取何种行动这一问题。作者认为,伴随社会不安的增加而结成的小规模的稳固的集团,会随着代表新王朝权力的官府的再建和社会不安的减少而逐渐解体;在整个波动过程中,较之武装组织和正统思想体系,人们更多地服从国家权力,这在动荡时期依据的是国家权力的正统性,而在平时则是国家权力的稳定性。但对少数民族而言,则另当别论。菊池秀明《明清时期两广南部地区的客家移民活动与国家》(《史学杂志》104—11 )一文认为,受到封建国家民族压迫政策控制的客家移民,具有被称之为“寻食”的热情,即寻求生计的稳定和上升,这一特点造成了其生存形态的流动性,并因此而形成与其愿望相反、亦与社会秩序相左的存在形态,遭到国家的镇压。在此,作者从少数民族政策所凸现的“中国文化的压抑性”这一视点着眼,指出了封建专制国家所具有的暴力性的一面。

    以上是试图从内在的把握来理解清代国家状况的研究成果。此外,关于明末清初旧有体制的重组,以及明朝国家与清朝国家差异性的比较分析方面,森正夫《明末秩序变动再考》(《中国—社会与文化》10),在将明末地方志与宋代以及清代的地方志加以比较之后指出,明末方志的编纂者基于敏锐的危机意识,在《风俗》类里叙述了各种社会关系之下的秩序变动状况。林正夫另文《〈锡金识小录〉的风格》(《研究论集》,〈名大·文〉,史学41),考察了作为乾隆《无锡具志》外编的《锡金识小录》一书的编纂情况以及编者的思想意识。从编者所处的社会条件的差异着眼,作者认为,与主张自由表达思想主张的明末地方志相比,清代方志具有一定的界限和严格的*规制。岸本美绪《清朝与欧亚》(历史学研究会编《世界史讲座2》,《通向近代世界之路》,东大出版会),从欧亚大陆长期动荡的视角出发,把明清政权的交替限定在从“僵固”体制向“弹性”体制的变化这一概念范围之内,并对此作了自己的解答。

    以下,谨对本年度研究成果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