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元朝历史 >> 正文
三个皇太后和三个小皇帝
长达三个世纪的鼠疫彻底
新时期教育改革“三个面
战争中的偶然:大风拯救
蒋介石的用人哲学:见人
三个“赤匪”又碰面:斯
刘少奇三个儿女为跨国姻
天翻地覆的1644年:中国
解放战争中中共军队的十
试论直隶义和团运动三个
最新热门    
 
长达三个世纪的鼠疫彻底改变中国文明进程(图)

时间:2009-9-22 9:54:22  来源:网易
效方有关鼠疫的记载称:“时疫疙瘩肿毒病者……自天眷、皇统间,生于岭北,次于太原,后于燕蓟山野村坊,颇罹此患,至今不绝,互相传染,多致死亡,有不保其家者。”值得注意的是,“至今不绝”一句,清楚地揭示出在端效方生活的时代,华北鼠疫仍在流行。这是目前所见中文文献中唯一一条有关元代鼠疫流行的记载。

    元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成吉思汗建立的跨越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消除了亚洲、欧洲之间的地理障碍,区域之间的人口流动和物质流动,不仅频繁,而且规模巨大。大批的中亚商人以及欧洲人来到中国,他们对于中国情况的了解,明显要强于他们的先辈。可惜的是,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我们并没有找到有关中国流行鼠疫的蛛丝马迹。

    不过,在西方的文献中,却存在着对于这一时期中国鼠疫的描写,尽管这一描写只是有关欧洲鼠疫记载的副产品。与欧洲关于他们自己疫病的描述相比,有关中国的记载是不确定的,模糊的。


    先回顾一下欧洲的疫情。琼斯·罗尔(Johannes Nohl)对于欧洲鼠疫的描述是从意大利开始的。

    “呵,幸福的后代,你们没有经历这样巨大的悲伤,只会将我们的经历当作一个寓言。”这句话来自帕特克(Petrarch)一封著名的信。在这封信中,他向朋友描述了佛罗伦萨的城镇如何遭到黑死病的袭击。从1345到1350年,欧洲人口的一半或者三分之一死于此疫。20万个城镇和村庄人口灭绝,死尸狼藉。有一个估计说,欧洲的死亡人口达到42836486。

    600年时间过去了,帕特克当年的担心并没有变成现实。在留存至今的许许多多的信件、日记、档案及其他的文献资料中,人们将尘封的历史从发黄的纸片中唤醒,大灾难的各种细节逐渐地展现了出来。

    当墨西拿(Messina)的居民发现这突如其来的死神是由热那亚的船只带来的时候,他们迅速命令热那亚人离开港口和城市。然而邪恶仍在,并引发更大规模的死亡。不久,人们相互仇恨,甚至儿子患病,父亲也不去照顾。如果做父亲的敢于接近患病的儿子,他也会马上染病,三天之内必死。不仅如此,同一座屋里的人,甚至猫和其他家畜也会接着死去。墨西拿城死亡的人口越来越多,许多人向神父祷告,请求宽恕。但是,教士们、神父们拒绝进入患者的屋子。如果有人敢于这样做,则必死无疑……尸体被抛在屋子里,教士、儿子、父亲、亲戚们都不敢进入,被雇佣的奴仆冒着极大的风险去掩埋尸体。人死而房门洞开,屋里留下珍贵的金银珠宝,想进屋的人不会有任何障碍。鼠疫来势凶猛,不久奴仆短缺,以至于最后根本就没有奴仆了。灾难达到顶点时,墨西拿人开始外逃。

    这场疫病还与中国有关。琼斯·罗尔继续说:

    鼠疫起源于中国。传说在1333年,一场可怕的散发恶臭和毒气的大雾之后,中国开始了鼠疫的大规模流行。从中国开始,经过印度、波斯和俄国这三条主要的商业通道,然后到达欧洲。一位法国的男修道士描述鼠疫传入西西里岛的情形:“1347年的10月初,12艘热那亚人的帆船驶进了墨西拿港口。帆船带来了可怕的疾病,任何与他们交谈的人都被疾病袭倒,没有人能够幸免一死。所有与他们接触的人都染上了疾病。疼痛遍布全身,沟股间及腋下出现一个小扁豆大小的肿块,人们称之为“燃烧的疙瘩”(born boil)。继而患者开始呕血,因无药物可治,三天内,患者死亡。不仅与患者接触者死亡,而且那些摸过或使用过患者东西的人也会死亡。

    在以后的叙述中,我们还会描绘14世纪的鼠疫大流行中,在意大利乃至欧洲发生的一幕幕惨剧。现在的叙述必须回到前一段引文中去。“1333年”、“中国”、“散发恶臭和毒气的大雾”,在中国,1333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欧洲人关于中国的传说,到底是不是事实?

    多斯(Michael W. Dols)是一位研究中东地区鼠疫流行史的专家,他的论述中涉及许多14世纪中东地区的商人、作家对于中国发生的大瘟疫的描述。

    从中国历史的记载来看,14世纪的第2个25年出现了异乎寻常的气候变化。自然灾害摧毁了(鼠疫自然疫源地)中那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