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孔子 >> 正文
苏洵、苏轼和苏辙功成背
揭秘:中国古代唯一女状
家谱证实:孔令辉为孔子
孔子家谱第5次续修 录入
孔子第77代嫡孙女孔德懋
孔子77代长孙 首位“奉
孔家后人力挺孔子会武术
孔子第79代嫡长孙孔垂长
孔子第77代嫡孙孔德成辞
孔德成病逝 大陆南宗奉
最新热门    
 
孔子是谁?——读刘小枫先生《尼采是谁?》有感

时间:2009-4-6 21:17:08  来源:不详
,“哲人在这个世上就必须靠谎言度日,而且说谎是高贵的事情”。如此看来,他们说谎及其说出来的谎言,便的确可以说是“高贵的谎言”(the noble lie)了;而且这样的“哲人”,其实已不再仅仅只是一位哲人了。“不敢”?为什么“不敢”?是不是哲人们担心自己若如此而很有可能遭到当局的政治迫害?于是乎,他们才畏缩了、不敢了呢?非也。政治哲人施特劳斯曾在其所著《迫害与写作艺术》(Persecution and Art of Writing)中指出,在古典哲人那里并不存在这份不必要的畏惧和担心,他们是“王者师”、国君的朋友——他们总能与统治者们和睦相处的,而且他们也不是想去造反、去颠覆统治者的政权。既如此,他对当局便没什么可怕的。可他们毕竟还是不敢了?其实他们之所以不敢,他们怕的是“民众”或者说是“人民”。别忘了哲人苏格拉底是怎么死的了——这是西方传统哲学中最重要也最本真的问题。要知道,作为哲人的苏格拉底并没有死于当局之手而是死于“人民”之手,是“人民”以民主投票的形式而且还是以280:220高票通过判他死刑的——正是这样一个问题,却让另一位大哲人柏拉图、让这位苏格拉底的得意门生,在他所创立的柏拉图学园里思考了整整一生。“说还是不说”,“对谁说”、“说什么”、“说多少”以及“怎么说”,特别是其中“怎么说”,这个问题,对哲人而言,的确是太重要了。为此,他们不得不有所思,亦有所想。在中国古典哲学史上,可以与苏格拉底同日而语、相提并论的哲人,大概就要算是老子和孔子了;但从“苏格拉底之死”的角度上看,老子和孔子却又都活了。其中老子是好端端地放着“周守藏室之史”、国家图书馆的馆长不干而义无反顾地挂印而去、西出阳关并从此而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而孔子则是毅然绝然地背井离乡、周游列国,终其一生,在外先后奔波长达十三年之久。而为中国的这两位大哲所走过的,乃是一条根本不同于“苏格拉底”的流亡之路,可他们确实又都活了。他们为什么能活?《诗?大雅?烝民》中的一句话最可解释:“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换句话说,若不“明”不“哲”或只“明”不“哲”的话,那么到头来,都是不足以保全自身的——而能够保全其身的,才是政治哲人而不仅仅是哲人。那么为什么他们要流亡甚至不停地流亡、不住地流亡?还不是迫于“人民”的陷害。仅以孔子为例,据《史记?孔子世家》中载,“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看看这里面用的三个动词“斥”、“逐”和“困”,大概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鲁乱。孔子适齐”,齐景公本来是想重用孔子的,“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但终因晏婴的一番蓄意挑唆而“以季(上卿)、孟(下卿)之间待之”,晏婴是谁?人民或人民代表。后来“齐大夫欲害孔子”,这时候身为国君的齐景公也向孔子公开承认说自己也没有招了,“吾老矣,弗能用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