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孔子 >> 正文
黄玉顺·〖从《商君书》
黄玉顺 ·〖中国正义论
黄玉顺·〖思想及其历史
黄玉顺 ·〖儒学复兴的
黄玉顺·〖儒家之仁爱、
对“生活儒学”的批评 
人天然是儒家 ——黄玉
黄玉顺 ·〖儒学与生活
黄玉顺 ·〖 梁漱溟的“
黄玉顺 ·〖大汉帝国的
最新热门    
 
黄玉顺·〖反应·对应·回应〗

时间:2011-03-13 16:16:20  来源:不详
意义的,即:反应→对应→回应。具体说来,对于西学东渐,第一阶段的近代儒学主要是“形下的反应性的吸纳”;第二阶段的现代儒学(狭义)主要是“形上的对应性的比照”;而第三阶段的当代儒学则是“全面的回应性的融通”。不仅如此,我们还应当注意到,这三个阶段的一以贯之的共同点在于:不论是被动的反应、还是既被动亦主动的对应,更不消说完全主动的回应,儒家始终都没有丧失自己的主体性,而且这种自主性表现得一个阶段比一个阶段更为鲜明强烈。换句话说,就其文化主体性之本质而论,现代儒学从来都没有象容闳所设想的那样被东渐的西学之“灌输”所“改良”。为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得在一种新的思想视域中来重新审视“西学东渐”。

二、“西学东渐”的生活儒学解释

说到“西学东渐”,人们总是不假思索地进入一种习焉不察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包含两层观念。首先是一种事实陈述:一边是西方文明、西方文化、西方学术,而另一边是中国文明、中国文化、中国学术。随之而来的是一种价值判断:西方文化是文明的,而中国文化是不文明的。容闳的说法“借西方文明之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就是如此,这个表述显然有一个潜台词:东方文化、儒家文化是“不文明”的。因此,“西学东渐”意味着让西方文化“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文化日趋于“文明”之境。

显然,价值判断乃是基于事实陈述的:如果没有中西对立的事实,也就没有对于中西文化的不同价值的判断。然而,这种事实陈述本身就是很成问题的。并不是说这种事实陈述是完全错误的、或完全不能成立,而是说它远远不是一种透彻的思想方式,而仅仅是一种肤浅的理解。简而言之,这是一种典型的、应当接受“解构”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解构”应当是说的理解并解释其何以可能)。这种思维方式的全部出发点,是首先将“中国”和“西方”分别地客体化、对象化、现成化、凝固化、“存在者”化,由此形成一种“中—西”二元对峙的思维框架。然而这种思维框架正如“主—客”二元对峙的思维框架一样,正是20世纪以来的思想视域所要追问的:这种存在者化的“中”与“西”是何以可能的?存在者是何以可能的?

这种思维方式完全不懂得何为“共在”,完全不理解何为“共同生活”。这种思维方式不知何为“当下”(immediateness)或者“当下生活”(the immediate existing)。当下意味着“同时发生”(Contemporizing),意味着“在场”(presence),也就意味着“同时在场”。当然,这些表达方式容易导致“西化”的误解。其实,当下性所意谓的事情,乃是一种非时间性、前时间性的存在或者生活情境——当下的“存”、“在”,当下的“生”、“活”。[7] 因此,“当下”并不指称历史学意义上的历史时间阶段,而是意指的先在于时间性的生活存在。今天的思想者已经明白、或者说应当已经明白:那种意味着“有间”(the interval)的时间观念(例如过去、现在、未来的三分)乃是由非时间性、前时间性的当下所给出的,而此先行于时间性的“当下”并不是说的“现在”,而应是庄子式的“以无厚入有间”(《庄子·养生主》[8])的“无厚”、“无间”,亦即:“有间”的时间(过去、现在、未来)是由“无间”(un-interval / un-intervened)的当下所给出的;所有一切存在者,不论是形而下者、还是形而上者,都是由当下的生活存在所给出的。而此当下乃是共在、共同生活。因此,就其实情而论,不论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皆渊源于当下的生活,或者说是当下生活存在的某种显现样式而已;在这种生活渊源中,两者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