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孔子 >> 正文
黄玉顺·〖从《商君书》
黄玉顺 ·〖中国正义论
黄玉顺·〖思想及其历史
黄玉顺 ·〖儒学复兴的
黄玉顺·〖儒家之仁爱、
对“生活儒学”的批评 
人天然是儒家 ——黄玉
黄玉顺 ·〖儒学与生活
黄玉顺 ·〖 梁漱溟的“
黄玉顺 ·〖大汉帝国的
最新热门    
 
黄玉顺·〖反应·对应·回应〗

时间:2011-03-13 16:16:20  来源:不详
在着三种情况:如果说,容闳其实是一个相当彻底的西化派,而张之洞则可以说是一个开明的原教旨主义者,那么,康、梁、谭才是真正典型的“儒学维新派”,即是我们这里所要讨论的“近代儒学”。

上文说到,第一阶段的近代儒学对西学东渐主要是“形下的反应性的吸纳”。在这个阶段的西学东渐语境中的儒学,基本上是在形而下学的层级上展开的;换句话说,此时儒学自我更新的诉求主要不是表现在“体”上,而是表现在“用”上。张之洞所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劝学篇·会通》[15])其实不仅是洋务派的思想纲领,而且同时是维新派的思想纲领。当然,这并不是说近代儒学没有形而上学层级的维新诉求,而是说:他们的形而上学维新还仅仅是初步的、显得颇为粗陋的,他们主要关注的确实还是形下层级的制度问题。

康有为是最为典型的。众所周知,康有为之所谓“维新”“变法”,基本上是制度层面的“改制”问题,而且其改制也只是君主立宪性质的政体改良,他是坚决反对国体的“革命”“共和”的。当然,任何形而下层级的制度问题都须形而上层级的奠基,因此,康有为并不是完全没有形而上学的“维新”;但是毕竟,他的历史文化依据是“孔子改制”[16],他的历史哲学基础是“礼运”[17],而他的更为一般的学理根基是春秋公羊学[18]。另外,我们不难看出,不论在形上学的层级还是在形下学的层级,康有为尽管都有所吸纳、但并不是接受“灌输”式的西学东渐,而是一种在解释学意义上的中西会通,而且其根柢始终是他心目中的“中学”。这就是他的文化主体意识。不论西学、还是中学,对他来说都不过是在解释情境中给出的东西,而此解释情境是归属于当下的生活情境的事情。我个人认为,康有为乃是现代儒家之学(涵盖近代、现代、当代儒学)第一人、开创者,尽管在学理上未臻缜密,然而他所开拓的儒学自我更新之路是我们所无法超越的。区别仅仅在于:在存在的实情上,他自身作为解释者,以及所有现代儒者、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等等,都是由中西共在的生活情境所生成的;然而在自觉意识上,他并没有明察到这种共生共在的生活渊源。

谭嗣同似乎有更多的形而上学关注。他甚至说:“器既变,道安得不变?”(《报贝元征》[19])他的形上学思想,尤其体现在《仁学》中。[20] 表面看来,该书杂糅了中与西、儒与佛和道,显得颇为粗陋。但事实上,此书的基本思想确乎极富于独创性,要义有三:其一、本源之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其二、形上之维:“仁以通为第一义”、“仁即通”;其三、从形上向形下过渡:“通之象为平等”。在这个“仁→通→平等”的观念架构中,“通”是枢纽,他自称“循环无端,道通为一”乃全书要诀,这无疑渊源于他的某种关于共生共在的领悟,尽管他自己未必有此理论自觉;同时,这个观念架构也表明,他所关注的仍然还是形下层级的制度“维新”。另外,他对西学的“接受”也不是“灌输”式的。且以“以太”(Ether)为例,谭嗣同固然赋予其本源地位,谓“法界由是生,虚空由是立,众生由是出”,但他所谓“以太”既非物理学意义上的“能媒”,亦非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质媒”,而是儒家所说的“仁”——“以太亦曰仁而已”。这就是解释,就是渊源于谭嗣同所在之生活存在的解释,在这种解释中,中国文化主体性乃得以显现。

谈到近代儒学维新运动与西学东渐,不能不提到严复:一方面,作为维新派,他也积极参与维新运动;而另一方面,作为翻译家,他的一系列译著本身就是“西学东渐”本身的事情,而且对中国现代思想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固然,严复批驳了“中体西用”的思维模式,认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