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老子 >> 正文
赵启光《老子,天下第一
老子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
解读老子,探索本原 (3
解读老子,探索本原 (4
解读老子,探索本原(4)
老子的思想与人生智慧
专家解读:老子文化,与
解读老子,探索本原(2)
解读老子,探索本原(1)
老子谈企业“长寿”之道
最新热门    
 
解读老子,探索本原 (5)

时间:2010-10-14 11:19:07  来源:不详
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解读】对立统一、循环往复是道的运动规律,无形无声、柔弱微妙之处也有道的作用。天下万物产生于有形的明物质,明物质产生于无形的暗物质。     【探索】道之动,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道之用,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是我们解读老子、探索本原应该理解的重要内容。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解读】上等人士听了道,努力去践行;中等人士听了道,半信半疑;下等人士听了道,放声大笑。要是不被人嘲笑,也就算不上是真正的道了。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明白了道好象显得愚昧,入了道好象显得在退步,平坦的道好象很崎岖。其实,崇高的德使人虚怀若谷,太明显的东西好像容易被忽略,宽广的德使人感到自己的不足,要建树德倒象是偷懒的样子,纯真质朴却象是有毛病瑕疵。大的方形看不到角落,大的器具很晚才能造成,大的声响反而听不见,大的形象就说不上个形状。决定事物的自然法则却没个名分。人们只有遵循自然法则,才善于辅助万物并且成就事业。
    【探索】一方面,从本体论层面来看,宇宙中90%以上是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暗物质存在;另一方面,从认识论层面来看,“就一切可能来看,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因此,对于只是局限于对明物质眼见为实的人们来说,他们会嘲笑求道之人,漠视无形的自然法则及其巨大能量的客观存在,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是,有些人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当作世界的全部,并认为自己的观点是绝对的真理。如恩格斯所言:“整个人类历史还多么年轻,硬说我们现在的观点具有某种绝对的意义,那是多么可笑”。其实,真正的可笑之人,才会嘲笑求道之人。对于求道者来说,只做应该做的事情,非常清楚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对于个体生命来说,人的经历、情感和智慧,是人生价值的全部;但在浩瀚的历史时空里,人的一切不过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才会明白,真正“善贷且成”万物者,不是人,而是自然法则。因此,不仅个人,而且整个人类,都需要“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解读】道是一切事物的本原、是唯一的“众妙之门”,由此产生“同出而异名”的“无”即暗物质和“有”即明物质,无和有之间产生某种“关系”,由此产生万事万物。万物都背朝阴而面向阳,阴阳二气互相交融而达到新的平衡与和谐。人们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而王公却用来自我称谓。所以,一切事物在有所损伤时也会得到益处,在得到益处时也会有所损伤。人们用来教育人的话语,我也用它来教育人:不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