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老子 >> 正文
老子思想价值取向与所谓
老子“人与自然”和谐思
老子:做人要像宇宙一样
首届全国老子学会会长论
国际老子文化周在京举办
“老子文化大讲堂”在明
李富春书法作品展在鹿邑
“纪念老子诞辰2584周年
纪念老子诞辰2584周年拜
中国国际老子文化周在京
最新热门    
 
老子哲学对中国和世界哲学文明的创造性贡献

时间:2013-04-10 12:00:29  来源:不详
定”的辩证法原理。“反者道之动”,意为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是道的运动。这一命题告诉我们,世间一切事物都要走向自己的对立面,就是说:肯定的东西,终会走向否定;否定的东西也终会走向肯定。这里实际上已出现了一个循环:肯定——否定——肯定。其中,第二次肯定,人们又称之为“否定之否定”。这就不仅揭示了矛盾转化的法则,更为重要的是,其中已内涵着我们今天所说的“否定之否定”原理。
第三,老子所讲的“大小多少”,透露了质量互变的辩证法原理。“大小多少”一语,见于今本《老子》第六十三章,据严灵峰先生考证,说的是“大生于小,多起于少”。老子所谓“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第六十三章),以及“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六十四章)等,都体现了“大生于小,多起于少”的法则,这一法则同现代辩证法所公认的“质量互变”规律,完全吻合,是有关质量互变规律的表达方式。
以上老子所透露的“相反相成”思想、“反者道之动”思想以及“大小多少”(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思想,正好同现代辩证法所强调的“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以及“质量互变”三大规律相一致,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贡献,它既规定了中国古代辩证思维模式,也对世界辩证思维的深化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首先,它规定了中国古代辩证思维模式。一是老子以“有无相生”为特色的“对立统一”理念,对后來中国思想家启发很大。从《庄子》之“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秋水篇》),到《荀子》“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性恶》),再到张载“物无孤立之理,非同异、曲伸以发明之,则虽物非物也”(《正蒙·动物》),以及王夫之“相反而固会其通”(《周易外传·杂卦传》)的论述,都表达了我们的祖先关于“对立统一”的思维模式。这些思维模式,毫无疑义都是渊源于老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思想家以老子“有无相生”的命题为模式,创造出了许多类似的命题,如《黄老帛书》所透露的“柔刚相成”,《鶡冠子》所提出的“生死相摄”、“虛实相因”、“美恶相饰”,罗隐所谓“上下相制”,王安石所言“刚柔相济”,如此等等,举不胜举,都较好地体现了老子“有无相生”的思维模式,其效法老子不言而喻。二是老子的“反者道之动”理念,启迪了后來思想家关于“矛盾转化”法则的辩证思考。无论是《鶡冠子》所提出的“物极相反”,《黄老帛书》所讲的“极而反,盛而衰”,还是《文子》提出的“物盛则衰”、“乐极而悲”,乃至王夫之的“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老子衍》)等形形色色的各式命题,其本意都在于表达矛盾转化的辩证法则。溯其源,亦出自老子。“矛盾转化”作为一种法则,说到底,必然引出否定之否定规律。三是“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如前所述,它巳猜测到了质量互变法则。正是在老子思想为启迪下,中国古代有关“质量互变”的思想相当丰富。从荀子提出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大海”(《劝学篇》),到成书于战国末年的《文子》概括的“积德成王,积怨成亡,积石成山,积水成海”、“积薄成厚,积卑成高”、“积柔即刚,积弱即强,观其所积,以知存亡”(《道原》),再到《汉书》“聚蚊成雷”(《中山靖王传》)以及《法华经》所谓“聚沙成佛塔”(《方便品》)等,都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