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老子 >> 正文
老子思想价值取向与所谓
老子“人与自然”和谐思
老子:做人要像宇宙一样
首届全国老子学会会长论
国际老子文化周在京举办
“老子文化大讲堂”在明
李富春书法作品展在鹿邑
“纪念老子诞辰2584周年
纪念老子诞辰2584周年拜
中国国际老子文化周在京
最新热门    
 
老子哲学对中国和世界哲学文明的创造性贡献

时间:2013-04-10 12:00:29  来源:不详
粮食,新旧堆积,一直堆到露天地上,让它腐烂。”(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47-48页)这段活,是史学家范文澜对文景之治的高度评价。
其次,我们再看唐初的“贞观之治”。唐初的“贞观之治”,虽不属纯粹的黄老之治,但它吸取了黄老之治中有关与民休养生息的重要思想,则值得重视。李世民治国,注重儒、道并用,但他十分重视老子的“无为而治”,曾說:“神化潜通,无为而治,德之上也。”(《贞观政要[注: 《贞观政要》-《贞观政要》十卷,唐吴兢撰,约成书于唐开元八、九年。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君道篇》)又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満。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同上)这段论述,通过回忆,将隋王朝与唐初政治作了比较。认为隋代之所以走向灭亡,是因为隋炀帝[注: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0日)是隋朝的第二个皇帝,隋文帝杨坚次子,母文献独孤皇后。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不给百姓休养生息所致;而唐初的贞观之治,“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这里所谓“清静”,指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才使社会出现“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的局面。据史书所载,至贞观四年左右,就出现了“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銭,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同上)可见,贞观之治,在与民休养生息方面收到的治国成效,同西汉的文景之治,确有相似之处。
以上说明,老子倡导的“无为而治”,坚持与民休养生息,确实在治国安民中有其独到之功。特别是在封建社会[注: 封建社会是分封制定义的一种社会制度。这种制度下,国王向各类封建领主授予采邑,而封建领主向国王效忠,从而形成了一种金字塔式的国家治理结构。]经历改朝換代的大动乱之后,民心思安、民心思治的情况下,按照老子无为之治的要求,让民众休养生息,尤有必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清代学者魏源曾把《老子》一书,称之为“救世之书”,这确属精辟之见,揭示了老子“无为而治”学说的重大价值。
第二,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谋略,作为一种治国之道,弥补了“有为之治”的某些不足。中国古代有关治国之道,诸子百家各有所论,综合起来,有两种治国模式,一属无为而治,二属有为而治。如果说道家属无为而治者,那么,儒家、墨家、法家,则均属于有为而治者。儒家讲德治,法家讲法治,墨家讲尚贤之治,这在本质上都属于有为而治。推行有为而治,从本质上说,就是主张发挥“圣人”、“贤人”在治国安民中的能动作用,设计出安民之方,或通过道德教育,来感化民众;或通过法律制约,來规范民众的行为;或通过任用贤材,來为民众造福。毫无疑问,这些有为而治,在安民治国中,都有其合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