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王学泰:关于国学的随想
江西庐山举行陈寅恪逝世…
易中天为何与媒体翻脸?…
关于市区佛教场所文明敬…
显赫而寂寥的国学大师:…
黄敏兰:读一本关于朱元…
以虔诚之心作严谨之文—…
关于《老北大讲义》及其…
陈寅恪史学思想的精义
书林一枝:关于黄裳
最新热门    
 
关于陈寅恪先生之怀想

时间:2009-8-11 11:36:13  来源:不详
理文化和教育的事务,然后赴香港大学作短期教学,不料就在香港期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香港,陈先生也受困于此地,未能逃出。由于他学术上的巨大声誉,日军派人去拉拢他,并馈赠上好米面两袋,陈先生予以坚拒,日军不死心,又请他到沦陷区的上海和广州任教,但陈先生嗤之以鼻。并于19425月,仓促逃离香港,辗转来到桂林,于次年转往成都,任教于内迁的燕京大学,一直到抗战胜利。

 

在前两年首次推出的史学家何炳棣回忆录《读史阅世六十年》中,对西南联大初期的教授群体,诸如对雷海宗、郑天挺、钱端升、陈体强、张奚若、潘光旦、闻一多、孙毓棠、丁则良、冯友兰及陈寅恪、吴宓……留下了生动意味深长的回忆。其中,因为陈先生出的通史试题:解释何为历史上的“三白”(释白直、白籍、白贼),何炳棣坦陈他一字也答不出来,从而导致其初次赴美留学考试铩羽。

 

学术思想的深邃博大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最受学界推崇,它出自陈寅恪先生所撰《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虽系纪念王国维而发,实则以其来概括陈先生的学术用意以及他的人生价值判断,也同样成立。

 

道德与精神的力量,辄以无形之状态存在,视之无的,寻扯无着,但其所发生的效力,则深入而能持久。然而以其无形之性质,往往为别有用心者所利用,造成道德之虚无。

 

然而究竟不能因噎废食,陈先生早在五四运动期间就批评了只学西方技术(器物之学)的片面性,他明确说:“救国经世,尤须以精神之学问为根基。”(《吴宓与陈寅恪》第8页)这种精神之学问,包括两个方面,一则匡时济世之道,一则永恒超越之价值信仰。笔者不揣简陋,以为这种“精神之学问”,解释为民主之精神和道德亦无不可。因为真正未变质的道德,无不包含诚实、真理、克己、感恩以及爱人类的质素,那也是一种“精神之学问”。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