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陈鲁民:“痴”字不可缺…
李世民:杀兄逼父夺皇位
孙英民:未委托任何单位…
何季民:由《孔子》热映…
黄朴民:“国学”断想
杨建民:王力沈从文论争…
杨建民:朱自清与《闻一…
陈鲁民:从诺奖获主“没…
陈鲁民:“不红不紫”也…
何季民:遥看新中国“开…
最新热门    
 
杨建民:郁达夫初识沈从文

时间:2010-7-20 11:56:44  来源:不详
的情形:“沈从文先生对我说着这话时已是七十多岁的人了,但他笑得那么天真,那么激动,他说那情景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后来他拿出五块钱,同我出去吃了饭,找回来的钱都送给我了。那时候的五块钱啊!’”

 

 

  因为下午还有课,吃完饭后,郁达夫便坐车回学校了。一路上,冒着极大的风沙,想着沈从文这位文学青年的陈述,郁达夫真是感慨万千。平日里,如沈从文这样的文学青年,给他写信的人,很不少。这些人,大多贫困,只有一个文学的梦。而文学道路,又是那么狭窄。对他们,郁达夫除去同情,给他们一点微薄的经济帮助外,还真没有更多的法子。何况,他自己的经济力量,也极为有限。收入少是一方面,常常帮助他人,使他自己的生活也捉襟见肘。他到沈从文那里去的时候,自己也连一条棉裤也没有。自己一个大学讲师,生活尚且如此,联想到沈从文的生活前景,他真有无限的感慨需要抒发。当天晚上,在激愤之中,郁达夫写出了他的著名文字——《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对于为何要努力帮助文学青年,郁达夫这样说:“平素不认识的可怜的朋友,或是写信来,或是亲自上我这里来的,很多很多。我因为想报答两位也是我素不认识而对于我却有十二分的同情过的朋友的厚恩起见,总尽我的力量帮助他们。”可郁达夫的经济情况呢?“我的力量太薄弱了,可怜的朋友太多了,所以结果近来弄得我自家连一条棉裤也没有……现在我的经济状态,比从前并没有什么宽裕……每月的教书钱,额面上虽则有五十三加六十四合一百十七块,但实际上拿得到的只有三十三四块——而我的嗜好日深,每月光是烟酒的帐,也要开销二十多块。”讲这些给沈从文,当然并非怕他来借钱,而是以自己一个有留学生资格,又在大学教书的身份的人的情况,来“证明目下的中国社会的不合理,以大学毕业的资格来糊口的你的那种见解的错误罢了。”

 

  郁达夫上午听了沈从文的陈述后,心情是相当复杂的。当时中国的教育状况和所带来的后果,郁达夫极不认同,所以对沈从文打算进国立大学的想法,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引诱你到北京来的,是一个国立大学毕业的头衔,你告诉我,你的心思,总想在国立大学弄到毕业,毕业以后至少生计问题总可以解决。现在学校都已考完,你一个国立大学也进不去,接济你的资斧的人,又因他自家的地位摇动,无钱寄你,你去投奔你同县而且带有亲属的大慈善家H,H又不纳……”在这种境况下,沈从文仍然抱有希望,使郁达夫感到难以言说:“在这时候这样的状态下,你还要口口声声的说什么‘大学教育’,‘念书’,我真佩服你的坚忍不拔的雄心。不过佩服虽可佩服,但是你的思想的简单愚直,也却是一样的可惊可异……大学毕业,以后就可以有饭吃,你这一种定理,是那一本书上翻来的?”

 

  虽然是对着沈从文一人而言,实际上,郁达夫是对更多抱有沈从文同样想法的文学青年,或者迷信国立大学文凭的青年说这番话的:“现在不要说中国全国,就是在北京的一区里头,你且去站在十字街头,看见穿长袍马褂或哔叽旧洋服的人,你且试对他们行一个礼,问他们一个人要一个名片来看看,我恐怕你不上半天,就可以积起一大堆的什么学士,什么博士来,你若再行一个礼,问一问他们的职业,我恐怕他们都要红红脸说,‘兄弟是在这里找事情的。’”

 

  这当然是就一般人而言,大学毕业生坐汽车,吸大烟,一攫千金的人还是有的,不过“他们都是为新上台的大老经手减价卖职的人,都是大刀枪在后面援助的人,都是有什么长在他们父兄身上的人,再粗一点说,他们至少也都是爬乌龟钻狗洞的人……”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