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陈鲁民:“痴”字不可缺…
李世民:杀兄逼父夺皇位
孙英民:未委托任何单位…
何季民:由《孔子》热映…
黄朴民:“国学”断想
杨建民:王力沈从文论争…
杨建民:朱自清与《闻一…
陈鲁民:从诺奖获主“没…
陈鲁民:“不红不紫”也…
何季民:遥看新中国“开…
最新热门    
 
杨建民:郁达夫初识沈从文

时间:2010-7-20 11:56:44  来源:不详
 

  万一,这位青年“慑于他的慈和的笑里的尖刀,不敢去向他先试,那么不妨上我这里来作个破题儿试试。我晚上卧房的门常是不关,进出很便。不过有一件缺点,就是我这里没有什么值钱的物事。但是我有几本旧书,却很可以卖几个钱……还有一句话——你若来时,心肠应该要练得硬一点,不要因为是我的书的原因,致使你没有偷成,就放声大哭起来——”

 

  郁达夫以这样一种特别的形式,特别的手段,写出了对一个有志青年在这个社会的遭际的极度愤懑。这篇文章,以正写反,以平白寓讽刺,初读似乎难于领会,不得作者本心,再读下去,便可以被作者内心的激流带动,对当时社会有理想,有抱负青年的前景抱有无限的同情和感慨。就在数十年后的今天读来,作者的流畅文笔,充沛的激情,仍然可以让我们怦然心动。

 

 

  这封“公开状”在《晨报副刊》刊出之后,立即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在那些不断努力,希望能为这个国家效力,同时为自己谋一份生活的青年中,产生的震动可想而知。自然,郁达夫当时只与沈从文见过一面,他看到了沈从文生活的艰窘,可对他在湘西军中见过无数死亡和惊心动魄的场景,并因此磨练出能忍受大苦,能耐得无限艰辛的“韧”的精神,并不了解。恰恰是这些际遇,使沈从文大大有别于其他的一般青年。所以,沈从文竟然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走了出来,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虽然文章如此写,可是,郁达夫在沈从文的文学道路上,还是给了他最切实的帮助。1925年,因投稿,经郁达夫介绍,沈从文与徐志摩相识,进而得到徐志摩的赏识和大力推举,为沈从文走上文学坦途奠定了重要基础。这,沈从文也是没有忘怀的。1936年,当出版一本《从文小说习作选》时,他在“代序”中有这样一段充满感激之情的话:

 

  “这样一本厚厚的书能够和你们见面,需要出版者的勇气,同时还有几个人,特别值得记忆,我也想向你们提提:徐志摩先生,胡适之先生,林宰平先生,郁达夫先生……这十年来没有他们对我的种种帮助和鼓励,这本集子里的作品不会产生,不会存在。”

 

  文人之间的交往,有时是直接或单纯的,有时却显得繁复,甚至难解——譬如郁达夫与沈从文的初识。这次交往,给沈从文留下了终生不忘的记忆;郁达夫,也因此为现代文学留下了一篇名文。从他们的交往程度看,虽不十分沉厚,但却深刻折射出了当时时代的境况和青年的命运,为我们留下了认识社会,理会生活的一份别样记录。说来,这成绩并不弱于他们的小说及散文创作,虽然他们都是这方面的卓绝高手。

责任编辑: 林杏子

上一页  [1] [2] [3] [4] [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