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西周春秋周秦礼制文化比
简说《战国楚文字数字化
论春秋战国时期城乡对立
铁农具和牛耕导致春秋战
春秋战国城市发展蠡测
论春秋时期的商人
物本与民本:春秋时代的
孔子何以赞美《齐风·猗
说《晋书》兼及两晋南北
春秋时代君主专制主义初
最新热门    
 
说《春秋经》“公孙敖不至而复”

时间:2009-7-24 13:44:15  来源:不详
  我们注意到陆伯冲论“还者事毕,复者事未毕”,其举证范围实限于《春秋经》。就经文而言,他的论证虽有可疑,但毕竟在某些地方可以讲通,在某些句中可以理解。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把范围放大到《左传》,是否可以说“还者事毕,复者事未毕”呢?既然陆氏已经涉及《公羊》、《谷梁》,为何避开《左传》呢?《春秋集传纂例》中间所谓“传”,难道不包括《左传》吗?其实陆伯冲所谓“传”,正是指最早传《春秋》的所谓三《传》,其中实有《左传》,这是只要读过《春秋集传纂例》卷一正文凡八条就可以判定的。陆氏另撰有《春秋集传微旨》、《春秋集传辨疑》,此两书所谓《传》亦指《公羊》、《谷梁》、《左传》三书。但不知为什么他在论证“还复”之通例的时候,竟然置叙事远比《公羊》《谷梁》两传详尽的《左传》于不顾了。
  《左传》关于《春秋》通例的洞察力与概括力,决不在《公羊》、《谷梁》之下。然而关于“还”与“复”意义相反而如陆伯冲所说之成例,《左传》没有。如果认真考察,就会发现《左传》文中真有与陆氏所说相左而完全不一致的情况,今举证如下:
  1)冬,会于袲,谋伐郑,将纳厉公也,弗克而还。(《左传》桓公十五年)
  2)齐侯还自晋,不入,遂袭莒。(襄二十三年《左传》)
  3)襄仲如齐,拜谷之盟,复曰:“臣闻齐人将食鲁之麦。以臣观之,将不能。齐君之语偷。臧文仲有言曰:‘民主偷,必死。”’(文公十七年《左传》)
  4)楚子使医视之,复曰:“瘠则甚矣,而血气未动。”(襄公二十一年《左传》)
  以上1)2)两句各含一“还”字。第1)句,本来“谋伐郑”,结果是“弗克而还”,这个“还”能表示“事毕”吗?第2)句“还自晋,不入”,杜注已指出“不入”是“不入国”的意思,齐侯离开晋国而不能进入本国,这里所谓“还”又怎么能表示“事毕”呢?3)4)各含一“复”字。其3),襄仲出使齐国的任务完成了吗?他在向鲁文公报告自己的见闻(“齐人将食鲁之麦”是闻,“齐君之语偷”也是所闻,而“以臣观之”自然是所见,而且表示他的下文说的是观感),这还不足以说明襄仲“如齐拜盟”之事已毕吗?既如此,“如齐拜谷之盟”之后的“复曰”分明是“事已毕”之后的事,怎么能说“复者事未毕”呢?其4),楚子派医师去看望申叔豫,“复曰”以下是医师报告他看到的申叔豫的情况,可知医师奉命看望申叔豫一事已经实实在在地完成了,可见这里的结论也应该是“复者事已毕”。
  至此,我们已经知道:举证范围若限于《春秋》,则陆氏所谓“还者事毕,复者事未毕”这一通例似乎可以成立;举证范围扩大而至于《左传》,则陆氏所谓通例未必正确,而《谷梁》所谓“还者事未毕,复者事毕”未必错误而有时可以成立。已知《左传》对于含有“复”字的通例的概括,有“复入”例、“复归”例(见成公十八年),并无“复者事未毕”一说,表现了颇为谨慎的态度。
  上文已指出:“还”与“复”本来没有直接表达“事毕”或“事未毕”的含义。所谓“还者事毕,复者事未毕”,本是陆伯冲对《春秋经》同类句子加以考察、有所发现并作概括而产生的判断,本非“还”与“复”所固有。“还”与“复”本来是近义或同义词,都有“回报”、“返回”、“回归”的意思。现在让我们专门讨论《春秋》经传含“复”字的句子,讨论文八年《春秋经》“公孙敖不至而复”究竟是什么意思,该如何理解。
  其实,昭公二年、十二年、十三年、二十一年、二十三年以及定公三年《春秋经》的“公如晋,至河乃复”,昭公元年《左传》“郑伯如晋吊,及雍乃复”,宣公八年《春秋经》“公子遂如齐,至黄乃复”,这一类句子结构相同,“复”的意思也都应该相同,都是“回归”、“返回”的意思。(本来要到别的国去,未到目的地而返回,陆伯冲因此说“复者事未毕”。)至于桓公五年《左传》“淳于公如曹,遂不复”,那自然是不回本国来了。在“复入”、“复归”两通例中,“复”其实也是“回归”的意思。离开了本国的君主或储君,回本国来了,演出了复辟一幕,或者得拥立而登位,这一类“复”其实倒是“事已毕”之后的记载。(如果在事毕之前,那就叫求复,尚未入,尚未归。)

  文公八年《春秋经》“公孙敖如京师,不至而复”,句式与“公如晋,至河乃复”一类颇相似,是否可以用类推法,将“不至而复”的“复”解释为“回归”或“返回”呢?我们认为应作具体而深入的分析,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简单地回答说可以解释为“回返”,不对,因为《春秋经传》都已交代:公孙敖“奔莒”而去了,当时他根本没有返回鲁国。简单地说不可以解释为“返回”,也不对,因为“不至而复”与“至河乃复”、“至雍乃复”、“至黄乃复”实在性质相同,“至河”、“至雍”、“至黄”实质上也是“不至”(未达预定目的地),“而犹乃也”(见《经传释词》卷七),难道同一种句式中的同一个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