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关羽崇拜的塑成与民间文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文化专横与历史污秽——
汉代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
喜玛拉雅文化简论
文化人类学用于史前研究
中国转动世界——探寻世
中国文化史研究五十年著
钱穆的民族文化生命史观
钱穆的历史本体“心性论
最新热门    
 
媒介文化生产中的偶像制造与消费及其媒体责任

时间:2009-7-24 13:44:22  来源:不详
对照的过程中实践其理想。所以说,偶像 的制造与崇拜实际上是人类欲通往成熟之路的一种自然追求,是其摆脱生存与发展的盲目性 的一种必然选择,也是人类在自我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自助性成长的手段。
  2. 偶像制造及其崇拜是人类对于自身理想的生存状态的一种情感投射。偶像制造以 及崇拜的实质,似乎是对自我的心理寄托和行为替代载体的迷信,是对崇拜着的象征物、对 象的极端的信仰表现,是一种为“我”所用的信仰与理想具体而微的终极,由“我”赋予这 些象征物或载体某些意义之后,以某种具有个性的、自我的方式相信、追捧并选择效仿。所 以说,偶像制造是人类对于自身理想存在状态追求过程中的一种想象性的假设,并将这种假 设嫁接在一定的“物”和“人”的载体之上;偶像崇拜则是对意义载体的迷信与膜拜。也就 是说,无论在偶像制造还是在偶像崇拜中,人类对自身理想存在状态的追求与向往既是执著 的,同时也是热诚的。
  3. 偶像的生产与崇拜的虚拟性情感满足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神灵”缺席。从神秘的宗 教到变幻莫测的政治,从感人的英雄事迹到有所作为的明星人物……他们曾经出现及正在 活跃于我们的周围, 我们把这些事物或人物赋予“偶像”的地位。所以,偶像是人们自己制造出来的,用以填补 其精神领域中某一空白之地的想象性的制造物。人们对偶像的消费或崇拜,实际上是一种虚 拟性的情感享受,并以这种享受的满足补白于自我“神灵”的缺席。
  4. 偶像的生产与崇拜是自我建构的一种重要方式。如前所述,偶像的制造与崇拜是 人类摆脱盲目性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对自身理想存在状态的一种感情投射,一种对于自我 “神灵”缺席的补白。由此也可以说,它同时也是自我建构的一种重要方式。无论是人类整 体性的成长,还是每一个个体的成长,既是在物质与精神实践的过程中建立起自我,同时也 必须在自我认同中建立自我。而自我认同时时刻刻都在与“他者”的对比甚至是对立中完成 的。偶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人类所制造的“他者”。在对“他者”的崇拜中,人类感知 到自身的渺小与无能。与此同时,偶像,也是人类对自己的崇拜,借助于对偶像的崇拜从而 确立了另一个自己。在偶像身上,人们似乎看到了自己的精神性存在。
  5. 偶像的制造与崇拜具有一定的社会整合作用。偶像本身是物质性和精神性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体。物质性是说它以物化的 、现象的或者形式的方式客观存在着,精神性是说在其存在状态以及广延之后被赋予了某种 神秘 的力量,以至令其他个体产生信仰和崇拜,并不断被赋予新的涵义。偶像的精神性具有极大 的社会粘合力,它不仅可以将偶像崇拜者集聚在偶像精神性的光环之下,同时也可以将非偶 像崇拜者吸引至它的麾下。更为难以抵挡的是,偶像的精神性还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自我阐 释能力,既可以将多样的价值观综合在一起,又可以在同一偶像身上找寻到不同的价值期许 。可以说,偶像的精神性是其社会整合作用的动力之源。
  
  四、 在偶像生产与消费中媒体应秉持的社会责任
  
  当代社会的偶像,与其说是偶像自身与大众制造相结合,不如直接 说是媒体的制造。偶像一旦离开媒体,不仅偶像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要大打折扣,而且还反映 出偶像生产方式的落后。媒体的深度介入使偶像的生产与消费具有媒介化的特点。与此同时 ,现代传媒创造了太多的偶像,这种偶像制造在某种程度上 又不可避免地成为大众文化的生产机制,而且是动力强劲的机制。这就使得媒体制造偶像的 结果和影响会远远地涉及社会文化这样一个更深层的领域,甚至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未 来走向。因此,在偶像时代,甚至是“后偶像时代”,我们的媒体必须一如既往地承担起相 应的社会责任。
  1. 对新的偶像生产与消费现象予以理性的引导,以体现现代媒体深切的人文关怀。 在信息时代,林立着各种各样的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以及一些大众参 与的电视娱乐节目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人们的“自我表现”欲望空 前膨胀,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故意扮丑或搞怪已成家常便饭。从早期的“木子美”、 “竹影青瞳”、“流氓燕”到现在已经淡出的“芙蓉姐姐”、“菊花姐姐”等,几乎每个人 都打着“表现自我”、“自信”、“平凡人的参与”等旗号,横空出世于大众传媒,特别 是在网络媒体上进行自我炒作。当看到人们为其起哄捧场的时,自以为得到了大众的认可, 于是更拼命地表演,到后来甚至欲罢不能。对于这些偶像,应该说是反偶像,人们倾向于他 们的欢呼只是廉价的快乐与意外的结果,大众对这种偶像的追捧中更多地带有一种消遣的意 味,“偶像”其实只是众人取乐的对象而已。特别应引起重视的是,在狂欢之后,这些反 偶像,最终又走上了炮制偶像的路子,为商业运作所利用,从而成 为商业逻辑下的短命的牺牲品。因此,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