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查理大帝与“加洛林文艺
余英时与中国历史研究:
方豪与中西交通史研究
南高史地学派与中国史学
黄帝传说辨析
黄帝部落的图腾是什么?
明清时期的北京教堂与中
中苏关系与中国的援越抗
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与中
中国的对美政策与中美关
最新热门    
 
黄帝与中国原创文化的人文精神

时间:2009-7-24 13:44:22  来源:不详
黄帝后来成为华夏族的始祖,后人为了表达尊祖敬宗的感情对他进行神化,于是就有了所谓“感生之说”的神秘传说。黄帝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他以武力制约了炎帝的暴虐,平定了蚩尤的扰乱,统一了远古三大部落,成为中华民族第一个共主。又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载:
  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从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这个神话可以看成是对黄帝平定蚩尤暴乱正义性和艰难性的曲折表达。《史记·封禅书》:“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这既说明了黄帝巫师的身份,同时也告诉我们黄帝借宝鼎来沟通天地人。黄帝的“死”也非常的神奇:“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6]《封禅书》这是十分神奇的。在古史传说中,黄帝虽然具有神性,但对于众神并无绝对神威。这与无始无终、无生无死,对于众神具有绝对权威,以“天意”、“天命”支配人间治乱、祸福的上帝显然不同。远古的神话传说是人类童年的一种创造,既反映了先民天真进取的生活与执著的追求,也反映了那一时代的稚气和局限,其产生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因此说,远古的神话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历史的性质,或者说具有历史的影子。关于黄帝的传说可作如是观。
  黄帝还是一个具有多种发明创造的文化英雄。据史料记载,黄帝是有生有死、有祖先、有后裔、有姓氏、有来历、有业绩的人王,他的业绩在人间而非天上。他与臣民一起播百谷,植草木,务农桑,做衣冠,制弓箭,造舟楫,创医学,大力发展生产,使当时物质文化生活发生了一系列历史性的变化;他与臣民一起造书契(文字),绘图画,作甲子(历法),定算数,制音律,在精神文化方面贡献甚巨;黄帝还别尊卑,定礼乐,创官制、财产、嫁娶和丧葬等制度,在制度文化方面把我们的先民带入了文明的门槛。因此,人们把古代的许多发明创造都附会到他身上,在许多地方都有关于他的传说和踪迹。黄帝的发明创造其实是黄帝时代我们的先民从野蛮向文明转化的共同成果,这些已经为考古发掘所证明。黄帝时代处于考古学广义的龙山文化时代范围,距离今天大约有5 000-6 000年。龙山时代原始农业长足发展,畜牧业迅速扩大,制陶工艺不断进步。同时,出现了政治权威的标志,如文字的发明、金属的使用,礼器的大量发现,城堡和宫殿的出现以及随葬品多寡悬殊,等等。结合历史文献,令人信服地证明了黄帝时代是中华文明的开端。
  司马迁在写《史记·五帝本纪》时,已遇到了史料记述与神话传说相交织的困扰。他一方面进行实地考察,一方面对史料进行梳理,把传说与信史相印证,把不同史料作比较,取同舍异,去伪存真,力求记述的真实性。远古以来的神话传说尽管有历史的影子,但也有很大程度的文学想象及艺术塑造。当然,关于黄帝的传说并非毫无意义,它以文学化、艺术化的形式表达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例如,黄帝娶王母娘娘的侍女嫘祖为妻的神话,表达了人们对黄帝不以貌取人、崇尚勤劳、为民谋利(养蚕、缫丝)的赞美;黄帝战蚩尤的神话表达了人们对黄帝统一华夏诸邦、实现部族融合,使百姓安居乐业伟大功业的赞颂,等等。由此看来,黄帝叙事是事实意识与价值意识相融合的文化叙事。(注:参见赵馥洁《黄帝文化的基本特征:历史与价值相融合》,《光明日报》,2007年4月5日,第7版。)

  总之,由于黄帝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空前卓绝的贡献,他已经远远超过了一般“人”的概念,是“人神合一”的完美偶像。但是,黄帝的形象从总体上看神性据于人性,人性多于神性,所以被后人称为人文始祖,成为中华民族步入文明社会的象征,成为中华文化多重意义的符号。
  依照司马迁的记载,继黄帝之后承续天子之位的是颛顼。颛顼时代有“绝地天通”的传说,造成天、地隔绝,人、神分离。颛顼时期统治的天下比从前更加辽阔,天下四方之民咸服其统。他在政治上的主要贡献是行教化、制祭祀。史书中记载的颛顼时期“绝地天通”的事件值得注意。在历史上,“绝地天通”是被作为正面事件、作为圣人的丰功伟绩来歌颂的。笔者认为,这个事件与其说是宗教改革,不如说是社会秩序的重建;与其说是人神关系的重新定位,不如说是人与人关系的重大调整。在这里,人与神的关系处理好了,也就有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反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