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耶律楚材在蒙元时期
《语丝》:现代散文文体
“五四”时期的中国史坛
现代中国史学专业学会的
科学与人文之间——关于
后现代主义与历史研究
历史理论的新视野与自由
中国史学现代性演进的“
东亚共同性的复活:历史
中西文化的相遇与冲突
最新热门    
 
现代化的新趋势与历史学的新使命

时间:2009-7-24 13:44:22  来源:不详
知古鉴今”的学问,历史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8]。由于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人们过去对于历史和政治所持的极其混乱和武断的见解,为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9],从此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历史学,即历史科学。历史科学作为一种系统的知识体系被纳入高等教育,对历史专业人才的培养、历史研究和历史知识的传承与传播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人们自觉地、有效地遵照社会发展规律,进行社会实践,批判性地吸收、改造历史文化遗产,科学地认识、预见人类未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产生了显著的实践效果。
  但是,与百余年来科学主义至上时代的其他学科一样,由于专业分工和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历史学的社会功能被大大地“窄化”了。首先,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论断的曲解,丰富多彩的历史画面被按既定的理论切割、组装成教条式的僵化模式,限制了人们对历史规律性、真实性和人在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能动性的认识。其次,历史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泛政治化”倾向,窄化了历史本身的丰富内容,使之成为适应现实政治斗争、阶级斗争的工具,弱化了史学本身以丰富的文化积累和历史经验弥补人类对现实认识不足的重要“启智”功能。第三,历史学“惩恶扬善”的伦理功能,以及由特定历史人物的个性和历史场景所展示的激发人们内在精神的美感,即“历史美”受到严重忽视,历史变成远离人的生活、人的生命意识和精神追求的空洞说教,成为一连串模式的复演、重建,从而丧失最重要的人文底蕴和理解世界的功能。第四,专业内部过细的分工和条块分割,使历史研究的内容日益“碎化”。由于缺乏“通识”,缺乏对域外历史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系统认识,大大限制了专业历史学家的视野,也使一般的历史教育因过分强调对民族特性的把握,丧失通览全球、融会贯通精神气质的培养。这些与全球整体联系不断加深的趋势和高科技发展对学科更新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面对时代发展要求,历史学正处于学科重建的转折时期。当前如何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创造性地发挥历史学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是历史学的重要使命。
  首先,应服从深化人文教育、加强素质教育的需要。历史学要拓宽教学、研究的内容,把历史上反映人与外部世界关系,人作为个体和群体在精神世界对生命现象体验、感悟和超越的内容纳入历史范畴,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内在精神与外在表现相互作用的角度,理解人类文化精神在历史发展中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其对人类历史演变的作用和影响。通过说明人的文化创造活动和理想追求对历史规律形成的作用,恢复历史学长期被淡化的人文品格,并以此重塑“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突出文化素质在培养高素质一流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吸收年鉴学派整体史观的合理成份,运用“长时段”理论,大尺度地评介历史变迁,引导学生穿越时间隧道,在神游万里、驰骋古今的长周期内把握历史规律,培养深邃的历史意识和发展观念,在动态中把握和认识历史发展趋势,理解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长时段”地看待历史,要求我们站到人类文明演进的更高境界,从文明进步的角度把握历史。包括从公前8000年农业的起源,公元前900年至前3世纪为标志的古典文化繁荣的“轴心时代”,都应和近代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联系起来,视为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了解这些历史联系,可以培养一种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的“历史感”和历史思维,使人们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形成较为深邃的远见,并潜移默化为人的内在素质。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指出:“如果没有历史学——也就是说,如果仅仅简单地从现在的状况去对人类进行思考,而不是从人类全部时代的各个不同时期的生存状况去对人类进行思考,社会科学就不完整。只有历史学才能为我们提供理解各个时期的社会进程和社会制度如何发挥作用所需要的认识能力。”[10]342这是对上述见解最具说服力的诠解。
  第三,适应学科综合化以及对“通识”人才培养的需求,历史教学、历史研究中的中外关系史、世界史正在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当代世界的全球化,从历史角度看,实际是历史上人类从分散到整体,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性不断加深的趋势的新发展;当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以及中国在东亚的特定地位,同历史上中外关系的发展都有着直接、间接的历史联系。这些都需要突破传统的民族中心观的界限,用地区的、全球的观点加以解释。就世界史而论,新的研究已经表明:“世界史不仅仅是世界各地区史的总和,若将其分割再分割,就会改变其性质,正如水一旦分解成它的化学成分,就不再成其为水,而成了氢和氧。”[11]这种把全球文明视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