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耶律楚材在蒙元时期
《语丝》:现代散文文体
“五四”时期的中国史坛
现代中国史学专业学会的
科学与人文之间——关于
后现代主义与历史研究
历史理论的新视野与自由
中国史学现代性演进的“
东亚共同性的复活:历史
中西文化的相遇与冲突
最新热门    
 
现代化的新趋势与历史学的新使命

时间:2009-7-24 13:44:22  来源:不详
为一个整体的观念和撰写全球史的实践,是对传统的、以地域或国别作为历史研究对象的旧理念的挑战和重要突破,反映了全球化时代人类历史观和整体思维的新发展。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在《当代史学的主要趋势》一书中,曾以荷兰历史学家的名言“我们的文明首先是以全世界的过去作为它自己的过去的文明;我们的历史首先是世界史”[10]1来突出全书所反映的这一时代主题,并强调指出“今天历史学著作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的全球性”[10]242,全球历史观是当代历史学的主要特征。20世纪末,全球史(global history)已成为最引人注目的史学新潮流,跨越地理空间,观察相距万里的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探寻今日的全球性交往日益频繁的经历,已成为最吸引历史学家、特别是年轻一代历史学家的研究方法。正是在这一潮流的推动下,2000年8月,在挪威奥斯陆召开的国际历史科学第19次大会上,已将“全球史”研究确定为大会主题之一。它反映了国际学术界对全球历史联系的密切关注,展示了这一研究未来的发展前景。
  这些最新的理论思维成果,必将对历史学人才培养新功能的发挥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并且首先使全球观念和全球意识,伴随着世界历史中人类相互依存性的揭示,获得深入理解,成为反映人类类本质、类意识觉醒的共同精神财富。21世纪的人才观是培养通时达变、具有创新精神、全球观念和合作意识的一代新人。人类能否应对诸如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资源匮乏、南北差距和地区性冲突升级等一系列世界性难题,首先取决于上述综合性人才结构的形成,世界史研究中的新思维和时空观将为新的人才素质的形成作出重要贡献。其次,贯穿于全球史研究中的系统方法,将为培养新人才结构的系统思维能力提供新的认识和实践机会。系统方法在世界史研究中的应用,“首先要求把人类社会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或一个系统进行认识和分析”[2]176,“强调从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以及个别人物的活动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中认识世界历史;并强调对重大历史现象进行综合研究”[12]181。这种密切关注历史发展诸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方法,沿用了当代系统科学的概念、范式,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某些具体问题所阐发的系统思想,对探索世界历史运动的规律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标志着人类思维方式新的变革。成功地运用这一方法,必然会使研究主体的思维定势和思维模式发生新的变化,从而最终达到强化思维能力的目的。第三,全球史所要建构的世界历史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承认不同文明及其载体的存在价值和平等地位,批判和反对各种不同形式的“中心论”、“中心观”,主张“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13]。这种旨在摆脱狭隘的“我族中心观”的平等观和开放理念,有助于新的人才结构形成开放的思维方式,能从整体、互动的多因素角度认识和理解事物发展变化深层动因,养成合作、共存、宽容、互利的文化心态和价值取向,成为21世纪所需要的具有世界视野、开放精神、能理解人类共同利益之所在的高素质新型人才。
  总之,历史学的新使命,是由历史学本身兼具科学与人文的属性所决定的。恢复历史学的人文品位,开掘历史学新的认知功能,是历史学能否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关键。历史学科将在何种程度上承担上述使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其科学和人文双重属性的合理认识。
  
  [参考文献]
  [1]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M].梅艳,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57.
  [2]拉兹洛 E.决定命运的选择[M].李吟波,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6-7.
  [3]哈利特·朱克曼.科学界的精英[M].周叶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7.
  [5]盖泽尔斯 J W.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2卷[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499.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
  [7]中国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65.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1.
  [9]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43.
  [10]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的主要趋势[M].杨豫,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