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从“天父下凡”和“天王
从“唯物史观”到“选择
历史时期中国的鼠疫自然
秦汉时期的“天下之中”
唐宋时期从“村坊制”到
天人感应与宋高宗、秦桧
从“疑古”走向“正古”
从“境地研究”到环境史
从“戏说乾隆”到“胡说
《穷达以时》“天人之分
最新热门    
 
从“天人和谐”论到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实践

时间:2009-7-24 13:44:28  来源:不详
期儒家学派的重要学者荀子又进一步发挥了孟子的上述观点,提出更全面更具体的制度性意见: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孕别之时,网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11]卷5《王制篇第九》
  先时期,我国诸家学说,如儒家在主述礼乐与仁义,墨家在鼓吹兼爱,道家在倡导无为任情自然,法家在主张刑名法术的同时,都阐发了一些有关人与自然环境应和谐相处的观点与思想,并成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秦汉隋明清各代传承下来。后世虽又经西汉董仲舒、南宋程朱(程颢、程颐、朱熹)、明清之际的王顾(王阳明、顾炎武)等大儒的丰富发展,但基本内容仍为以上几个部分。这些内容在当时均体现了我国古代思想家的高度智慧,在当今也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 我国历史时期生态环境演变史实昭示了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一) 历史时期我国生态环境出现的主要问题
  我国古代以农立国,历代统治者与庶民,在治国与从事生产时,遵循前述圣贤的思想观点,敬畏天命,谨守农时,爱惜山川草木,甚至颁发律令,设置机构与官吏专门加以管理;与此同时,为了适应人口增长、社会发展以及增强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在治田与治山治水方面创造了许多新技术新方法。如在田制方面,先秦时期曾有平治水土、沟洫治理等措施;秦以后,在山区先后出现过区田、梯田,在平原低洼易积水处,出现过垸田、圩田[12]12-16,23-29。这些治田措施,既提高了作物产量,也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还推动了我国历史时期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然而,另一方面,在历史时期,也不断出现统治阶级为缓解人口过快增长的压力,解决贫苦百姓生计要求,采取弛山泽之禁,放任贫民垦荒扩种,甚至毁林毁草开荒等破坏生态环境现象;还有统治阶级为建造宫殿府邸,或因战争原因,肆意采伐林木,纵火焚烧森林草原等恶劣行径。结果导致了我国生态环境发生了多方面退化乃至恶化。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方面:
  1. 森林面积大幅度缩减
  在我国人类历史发展的早期,即距今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我国不仅东部森林区原始森林广布,就是东北西部与西北北部之草原、荒漠区及青藏高原区,也分布有大面积的森林。[13]61-63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距今4 000-2 000年期间,我国森林覆盖率曾达46%-60%。[3]66后经长时期的过度开垦与破坏,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时,森林覆盖率已减至5%左右。[12]7使许多林区变成光山秃岭,劫余之后的许多林区也林相残败。我国森林遭此严重毁坏,还造成其他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加剧,其后果十分严重。
  2. 山地丘陵区水土流失加剧
  正是因为历史时期持续不断地滥伐森林、毁林毁草开荒、陡坡垦种,使我国广大山区丘陵区土地失去森林、草地的保护,导致水土流失日益严重。至共和国建立初期,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5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6[注: 见朱德副主席《在全国第二次水土保持工作会议上的报告》,1957年12月19日。]。而水土流失实际影响地区更达到240万平方公里,占到全国总土地面积的1/?4。不仅使山丘原区每年流失约50亿吨肥沃土壤[1]227,导致土地日益瘠薄,还使平原地区河流、湖泊被淤垫,农田、村舍遭受冲淤,灾祸异常剧烈。
  3. 沙漠与沙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
  我国沙漠科学工作者通过考察研究,查明我国的沙漠与沙漠化土地共14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5.5%。其中沙漠116.2万平方公里(含戈壁56.9万平方公里),沙漠化土地32.8万平方公里。[14]内中有12个大沙漠分布于我国西北、华北之北部与东北西部地区。通过沙漠学家与历史地理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