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鲧禹故事演变引出的启示
古史的证据及其证明力—
大禹治水方法新探
张骞故里护宝人——记陕
鲧禹故事演变引出的启示
最新热门    
 
大禹故里知行录

时间:2009-7-24 13:45:11  来源:不详
然后在将小块石头搬运出河沟。或者,在枯水期间对浅水的河道进行梳理。笔者在四川什邡县洛水镇的章山的李冰墓地处,就发现这里流传与记载了当年李冰沿袭大禹治水方法,用火烧石头炸裂堵塞在河沟中的石头的故事。这就是说,现在我们说的大禹疏导治水法则,主要就是在季节性质的河流中用以上说的方法实现的。

  笔者在走访羌寨羌民的多年中发现,川西蜀山之所以能够成为山青水秀之地,之所以能够流水长清,就是因为这里的人民长期对山林的爱护所致。羌族藏族人民有在日常生活中敬仰山、水、树、农作物、动物等多种习俗,他们且实行火葬、天葬、水葬,不与山林农田争夺土地,所以,这就保证了山林长期茂密和动植物生机盎然,水流当然也就清澈了,这样,河道也就几千年不会发生淤塞现象。笔者在湔江、岷江各支流的的大山区中发现,这里的老百姓守着茂密的山林却不去砍柴,而是习惯在河边“捡河柴”回家当薪柴,“捡河柴”是这里人民的一项传统习俗,所谓的“河柴”,就是那些被山水冲下来的杂树枝。但是,在岷江中上游的一些“开化”地区,依靠砍树与开挖江河两岸的矿石而至富者到是有不少,所以,近年来这些地区已经出现了山坡沙化现象,令人触目惊心。说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等长江上游地区已经出现了生态危机,是一点都不夸张的。长江上游如果生态恶化,长江水位就要被淤泥抬高,长江也就要成为第二条黄河了。大禹当年的治水肯定不止是治理河道本身,还有山林保护措施在其中,这从他的故里的羌族藏族老百姓的良好生态保护习俗上就 可以看出来。

  几千年来,羌族藏族人不仅在自己的故里保护了长江上游各河流流域的山林,而且,羌族人还有在冬天“入蜀为庸”的传统,就是在冬天的枯水季节,到成都平原的各河流中去梳理河道,他们在河道中用石头累积起各种不同角度的拦河坝,以保护丰水期间的水流在拦河坝的作用下自行消解水的冲击力量,不至于冲跨河流两岸的土质堤岸。笔者小时候,就亲眼所见这些大禹的后裔们身著绣着百花的青布衣衫,青衣外面套着一件羊皮坎肩,他们男女都高挽裤脚,双脚冻得通红,在冬天的河流中为城市中的人们清理河道,这些羌人们最自豪的就是只有他们才具有利用河道中的普通的石头累积起坚实堤坝的本事。而且,他们还有清洗水井与挖水井的特殊本事。如果说,“禹出西羌”的羌民们几千年来一直就担负着四川地区人民生活中的水利工和山林保护者的职能,是一点都不过分的。非常遗憾的是,他们这些工作经验后来基本上没有被继承下来,许多却被当作旧风俗、旧习惯给横扫掉了。笔者在川西的长期旅行中,就只是于1998年在阿坝自治州的松番地区亲眼看见几个老人在指挥着人们在河流中累积石头堤坝,为了观察这种堤坝的实用效果,笔者专门在这里等了几天,终于等到了一场大雨,当笔者冒着大雨亲眼所见这些堤坝使湍急的河流水因为不同角度阻拦而使水头相互对冲,从而减缓了对两岸的冲击的时候,真是有种被先民们的创造感动得想流泪的感受,这些经验,不就是都江堰的水利工程模式么。

  大禹到底是哪里的人?当年夏文明究竟发源于哪里?这对于以文为生的文人来讲,似乎很重要,但是,对于过日子的老百姓来讲,其实就并不重要。几千年来,在四川西部山区中,那些大禹的后裔们已经把大禹治理山水树林的经验贯彻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了,所以,他们为我们中国保护住了青山秀水,保证了长江黄河上游地区的生态安全,我们应该向这些“少数民族”致敬和学习!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