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的现代化与洋务运动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
从洋务运动的官商矛盾看
第10课  清朝政局的变动
第6课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
小议洋务运动目的的侧重
网络时代整合课程的实践
网络时代整合课程的实践
从洋务运动评价的变迁看
最新热门    
 
那洋务派与传统文化资本的初始陨落——从洋务派的人才观及其取才实践探讨

时间:2009-7-24 13:45:31  来源:不详
到了这一点。他们以多种方式请求变更科举,仅直接奏请的就有“道光中,两广督臣祁 奏开奇才异能五科,内有制器通算一门;咸丰初年,御使王茂荫亦曾言之;同治九年,闽浙督臣英桂等奏开算学科,先后部议,皆以格于成例中止。”[35]

  直接变更被驳回,洋务派又力图在表面上绕过科举,寻求一种与科举同时并举的取仕方式。李鸿章于同治十三年上奏:“……而小楷试帖,太蹈虚饰,甚非作养人才之道。似应于考试功令稍加变通,另开洋务进取一格,以资造就。”[36]后山西道监察御使陈启泰上奏请求:“变通科举之制既有所难,可否特设一科,专取博通掌故、练达时务之士……发往沿海各省委用。”[37]

  屡遭驳议后,洋务派又提出学贯中西的新方法,企图寻找与科举调和的道路。光绪五年,贵州候补道罗应旒在奏折中说:“……不若改京师太学及直省书院为经世书院,令举贡、生员有心经世之学者以充学生”,学成后“其有通达古今政体、才大识远、兼通各科之长而足以胜大任者,则渐用为卿贰,可通以为大臣之选。”[38]已颇有创见。光绪十三年,有官员发明出录取算学生员,并仍准参加乡、会试,只是策问内容有别,另编字号的方法,并指出“如此虽不必特设专科,而此项人员,其学则参究中西,实事求是;……进非他途,不至为时论所轻。”[39]后这种方法为朝廷采纳。

  变通科举的艰难,使洋务派力图从别的途径提高习西学士子的社会地位。自同文馆设立伊始便对学生有优厚的待遇,并给予一定的科名奖励制度。同文馆题名录上优生升途明确规定:“每三年举行大考后,择优奏保官职,自八、九品衔起,至分部行走。其在京者仍留馆肄业读书,并在本衙门充当差使;其课业较精者,或派各省差使,或派出洋差使。”[40]如同治七年总理衙门保奏:“严良勋、席淦二名给予内阁中书职衔,并作为附监生,俾得就近于北闱应试;监生汪凤藻、汪远 、王文秀三名,给予国子监学正职衔。”[41]规模最大的一次保奏是光绪十一年,包括曾出洋留学的学生,共计138名学生得到奏保。[42]后同治十三年,刘坤一奏请凡通洋人枪炮兵船的“即给予不次之富贵。苟能世其业,则世其禄而世其官。”[43]光绪五年罗应旒在企图调和中西之学的奏折中也提出要对学成“机汽、算学、重学、电学之类”者,“荣以禄位,与部臣等”,并特别指出“初设之时,更加优待,以开风气,不然儒者所不屑学也”。[44]这道出了新文化资本确立的艰难。因此有必要从制度上人为的提高其地位,周盛传在筹办海防的奏折中主张在沿海各省设洋学局,揽通西学者,其任职三年后“如有成效,即奖擢升阶”,特别强调“与正途出身无异”。[45]

  此外,洋务派于新式人才还另辟了一条道路,即为荐举。荐举制度古已有之,但对洋务派来说却别有意味。许多杰出的人才都是通过洋务大员的荐举而出人头地的,如郭嵩焘就曾荐举邹伯奇、李善兰。[46]。除对这种有名声的人才举荐外,洋务派荐举人才更大量的是对自己幕府里的人才的发现。于此有突出贡献的幕府主要是曾国藩幕和李鸿章幕。曾幕具有学术与政治的双重特点,它为洋务派的崛起奠定了基础,许多洋务大僚如李鸿章、李翰章、左宗棠、郭嵩焘、刘蓉等都出于曾幕。但曾幕主要的作用是镇压太平天国,稍后的李幕起于太平天国末期,与曾幕特点有很大不同,“其所注重的幕才,多为通达治体,了解洋务的任务,和廉正精明的循吏,着重于经世致用,凡有谋略而干练,必受到赏识擢拔。文章道德,尚在其次”。[47]相比于曾幕,李幕于洋务贡献最大。

  李幕人物功勋卓著者,“如黄芳、应宝时、和涂宗瀛,他们均曾任江海关道,……他们之得任斯职,均系由李鸿章的奏保,后来黄以病废,应则官至江苏按察使,涂则官至湖广总督。”而“如郭嵩焘、刘郇膏、郭伯荫、丁日昌、王凯泰、钱鼎铭、李元华、倪文蔚、刘瑞芬和徐文达。均先后官至督抚。大抵除郭嵩焘另有凭借外,其余均以淮幕起家。”[48]其他幕中人物,如留学生伍廷芳、马建忠,买办商人朱其昂、廷枢、盛宣怀等,虽多为低级功名甚至无功名,却因富有实际才干而为李鸿章重用。这些人都对近代中国的洋务事业做出了大贡献。

  比较科举官宦升转,幕府荐举更为迅捷有效。曾、李两幕保荐人数众多,且出多位封疆大吏,形成湘系、淮系规模,对整个晚清政局举足轻重。这种取材实践不仅冲击了科举仕进,更从事实上大大冲击了传统文化资本的独尊地位。

  三

  如上所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