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赫鲁晓夫、毛泽东与中苏
论毛泽东的史学理论贡献
毛泽东的历史观论纲
毛泽东,赫鲁晓夫与中苏
中苏条约与苏联在远东的
浅论毛泽东伦理思想的核
杨昌济德性伦理观及对青
抗战时期毛泽东在全党普
试论抗战时期毛泽东的和
彩图说明──★图14  毛
最新热门    
 
毛泽东的“危机意识”与中苏同盟破裂

时间:2009-7-24 13:45:35  来源:不详
与尊严的重大利益,而这直接涉及到毛泽东独特的国家利益观。
      
    如果说战争年代毛泽东考虑的是如何在危机和战争的环境中保存和推动中国革命运动,那么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关注中则包含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即如何在复杂和危险的环境中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在毛泽东的心目中,什么是中国的国家利益并没有被清楚定义出来,不过大致上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存亡、兴衰、荣辱"。13它们包含了国家的安全、发展、国际地位和威望等等内容,毛泽东如何处理它们的关系及其在不同时期如何权衡轻重缓急,是相当复杂的题目,在此不赘述。这里只是指出,这种复杂的国家利益观是决定毛泽东如何衡量形势和危机程度的重要坐标,也是他进行外交和安全决策的宏观目标。由此才能理解拥有核武器对毛泽东的含义,以及为什么毛泽东不能接受赫鲁晓夫将中国置于苏联核保护伞下的安排。
      
    显然毛泽东从一开始就试图取得苏联的帮助。现有的资料表明,毛泽东第一次请求苏联帮助中国发展核武器,是在赫鲁晓夫1954年10月访华期间。在10月3日的会晤中,可能是因为认为已经向中国领导人作出了足够的奉献,赫鲁晓夫主动询问毛泽东还有什么要求?毛泽东告诉他:"我们对原子能、核武器感兴趣",希望苏联能提供帮助。赫鲁晓夫没有做任何承诺。他劝告毛泽东放弃这个打算,因为中国没有制造核武器所必需的工业基础和财政能力,暂时依靠苏联的核保护伞就行了。14苏联在核武器上的保留态度使毛泽东和他的同事相信,苏联不可能事事满足中国的要求,他们还会"在某些方面留一手"。15
      
    在随后的两年里,中国与苏联相继签订了合作开发铀矿的协议和苏联帮助中国建设核工业的协议,当然那都是用于"和平的目的"。16直到1957年苏联领导人才同意向中国提供生产核武器及其运载工具的资料和模型。9月间中国代表团前往莫斯科谈判,此时赫鲁晓夫刚刚在同反对莫洛托夫等人的斗争中占了上风,特别希望毛泽东能够亲自出席即将举行的莫斯科会议。毛泽东则利用了赫鲁晓夫的困难,直到中苏双方代表签署了国防新技术协定,他才正式宣布将亲自率团前往莫斯科。17
      
    已经出版的有关论著表明,中国的要求大致包括原子弹、导弹和核潜艇等方面的技术。苏联同意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但是拒绝提供研制核潜艇的任何资料。18对于协议涉及的重要项目,苏联也不肯就实施日期作出承诺,事后又一再拖延。苏联当时很可能并没有打算满足中国对核技术和设备的要求,尽管它派出了专家并提供了2枚短程地对地导弹作为样品。
      
    上述背景对于理解毛泽东在1958年发生的长波电台与联合舰队等问题上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就苏联方面的那两项要求本身看,未必比斯大林时期的某些做法更带有所谓的"不平等"色彩,但是毛泽东表现出特别难以容忍。除了是因为毛泽东认为中苏关系在斯大林去世后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之外,苏联在先进武器和生产技术上的政策确实使毛泽东有理由怒不可遏。他痛斥苏联人"看不起中国人",以为"俄国人是上等人,中国人是下等人",并声称"你们不给援助,可以迫使我们自己努力。满足一切要求,反而对我们不利"。19后来赫鲁晓夫亲自前往北京平息毛泽东的愤怒,但是他的辩解是无济于事的。苏联领导人既然无意按照毛泽东的愿望,提供核武器和核潜艇的制造技术和设备,他们也就无法根本抹平已经出现的裂隙。20
      
    1959年6月,苏联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日内瓦举行禁止核试验的谈判。苏共中央于6月20日通知中国,为了避免影响谈判进程,已决定暂缓按照协议提供有关的模型和资料,两年后再根据形势作出决定。21与此同时,苏联的核专家以休假为由全部回国,而且再也没有返回。这些再次间接地证明,苏联在帮助中国发展核武器方面从一开始就是相当勉强的。在讨论了苏共中央的来信以后,毛泽东和他的同事相信,苏联即使在两年以后也不会执行有关协议,他们决心克服种种困难,依靠自己的力量使中国成为核国家。22
    
    (二)"美苏缓和"――危机与裂痕(2)。
      
    1959年6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