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赫鲁晓夫、毛泽东与中苏
论毛泽东的史学理论贡献
毛泽东的历史观论纲
毛泽东,赫鲁晓夫与中苏
中苏条约与苏联在远东的
浅论毛泽东伦理思想的核
杨昌济德性伦理观及对青
抗战时期毛泽东在全党普
试论抗战时期毛泽东的和
彩图说明──★图14  毛
最新热门    
 
毛泽东的“危机意识”与中苏同盟破裂

时间:2009-7-24 13:45:35  来源:不详
党内进一步批评了那些强调苏联经验的人,尖锐指责他们"拿苏联吓人",搞了"八年的教条主义,没有吸取王明教条主义的教训"。57显然,在毛泽东为贯彻"大跃进"政策而进行的思想动员中,"反对教条主义","破除(对苏联建设经验的――作者注)迷信","打倒贾桂"等等,是相当重要的内容。炮击金门的的决策也是一例。苏联在炮击金门的过程中的确清楚地表达了站在中国一边,尽管开始时一度表示忧心忡忡和随后对中国的声援多少有些勉强。58担心受到苏联的牵制很可能是毛泽东没有将炮击决定事先通知苏联的原因之一。
      
    上述历史背景、庐山会议等与赫鲁晓夫对当时中国内外政策的批评混合在一起,导致了毛泽东将赫鲁晓夫的言行同中共党内的斗争联系起来,并逐步从中演绎出后来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一整套理论。毛泽东之所以要发动"文化大革命",恰恰是因为他在巩固政权和巩固自己的领导地位方面,感到了强烈的危机。1959年夏季是毛泽东这个思考过程的开始,历史的演变证明,毛泽东的理论逻辑决定了从这一时刻起,中苏同盟的破裂已经无可挽回了。
      
    结束语
      
    本文的研究表明,毛泽东的"危机意识"在他1957年至1959年处理中苏关系的过程中,经常起着不同的作用,这部分地是由中苏关系本身的复杂性造成的。这一时期在毛泽东心目中,中苏关系经常涉及到三类问题,既(1)中国的国家利益,(2)毛泽东当时全力以赴地推动的大跃进和(3)毛泽东本人的权力地位。在这三类问题上,毛泽东对危机感受的程度不同,因此他的危机意识在不同问题上产生的影响也不同。相比较而言,这一时期毛泽东更重视的是他全力以赴推动中国早日进入共产主义的事业和这项事业的成败。当大跃进运动在1959年夏季已经露出败象后,毛泽东对任何批评显得极度敏感,苏联领导人的讲话被他断定为是对大跃进的攻击或对人民公社的影射,特别是这些攻击和影射与中共党内的反对意见同时发生,使毛泽东更不能容忍。实际上毛泽东感到他的威望和与威望相联系的权力地位受到严重的挑战和威胁,庐山会议因此被认为是一次严重的政治危机。这种危机感与中苏在对外政策、安全战略等方面的一些分歧结合在一起,终于使中苏同盟破裂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注释:
    1.朱瑞真:《中苏分裂的根源》,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编:《战后中苏关系走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01页。
    2.李丹慧:《毛泽东对苏认识与中苏关系的演变》,《战后中苏关系走向》;章百家:《毛泽东与中苏同盟和中苏分裂》,(未发表)"中苏关系与冷战国际学术研讨会",1997年10月。
    3.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关于毛泽东的"危机意识"可参阅拙作《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探源》,《国际政治研究》,1995年第1期。
    5.参阅《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探源》。
    6.毛泽东:《矛盾论》,1937年8月,《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1页。
    7.毛泽东:《原子弹吓不倒中国人民》,1955年1月28日,《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36页。
    8.毛泽东:《和平为上》,1955年5月26日;《五项原则是一个长期方针》,1954年12月11日,见《党的文献》,1992年第一期,第27,29页。
    9.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去那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55年3月21日,《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141页。
    10.可参阅姜长斌、刘建飞:《接触与开放:架起中美相互理解的桥梁-从美国几次制订核打击计划谈起》,《国际经济评论》,2000年1-2期。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