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文化人类学用于史前研究
人类史前美术浅析
跨湖桥与河姆渡:东南文
淮河流域史前稻作农业与
自然环境变迁与史前文明
史前动物及动物图像非图
通过史前骨器玉器的雕刻
展现远古文明进程  追忆
史前的粮食加工工具
苏秉琦先生的遗产与中国
最新热门    
 
揭示史前中国人文地理的重要手段方法

时间:2009-7-24 13:45:43  来源:不详
次四经的申首山、北次一经的小咸山、北次二经的狂山、姑灌山、北次三经的空桑山,有“冬夏有雪”的记录,这说明,山经部分的形成时期,恰是仰韶暖期,本来就没有形成大冰盖的中国,唯在华北和西北的极少数地点,尚有一些冰期冰雪覆盖的“痕迹”,而其记录的“冬夏有雪”的地点位置,也符合中国北方冰期永冻土带的地理纬度。
 
例2:
 
  最新的历史地理研究指出[2],内蒙古高原边缘的半干旱地区内,从东北向西南,自大兴安岭西麓至鄂尔多斯,是另一条湖泊萎缩带,残存的许多湖泊,周围都存在多层湖岸遗迹。其中岱海的最高湖水面高出现代湖面约30米,达来诺尔约高出69米。值得重视的是从这些高湖岸遗迹中取得的C年龄数据,与青藏高原上相应高湖岸取得的数据极为接近。
 
  对此,《山海经》(尤其是西山、北山经部分)予以了准确的描述,记录了河套地区的稷泽、泑泽、北方(直至大兴安岭西麓)的大泽、印泽、泰泽等一系列晚更新世、全新世的大型湖泊。
 
例3:
 
  最新的历史地理研究指出[4],自晚更新世冰期结束以后,海面发生世界性的迅速回升,但至距今8000年左右上升速度减低,以后的起伏幅度就比较小了。影响全新世海面升降的因素是复杂的,在我国特别要考虑到最新构造运动所起的作用,但就总的进退趋势来说,与全新世气温变化过程是同步的。我国境内,辽南平原海侵达到盘山地区,渤海湾西岸达到宝坻、天津、文安、沧县、海兴地区,莱州湾西岸达到广饶地区,苏北达到里下河地区,苏南浙北达到太湖、杭嘉湖、宁绍地区,以南在灵江口、瓯江口、闽江口、九龙江口、韩江口、珠江口及海南岛等地也都有海侵记录。沉积物测年分析表明,海侵在距今5000—6000年时达到最高海面,高海面的高程高出现代海面3—4米;以后,总趋势为海面缓慢下降,在下降过程中发生过距今4700-4000年、3800—3000年和2500—1100年等几次小波动,出现高程1—2米的高海面,每次高海面都留下了贝壳堤之类的遗迹。这一波动过程与气温波动相符,但海侵所及的最大范围和型式却往往受构造变动的影响,最大的海侵在华北平原、苏北平原及长江三角洲得以深入内地达二三百公里,正由于这些地区属于构造沉降带。
 
  对此,《山海经》的东山经部分,予以了准确的描述,东次二~四经,描述的正是以上海侵的情景。
 
例4:
 
  最新的历史地理研究指出[4],最后冰期结束以后,全球处在气温升高的阶段,北半球森林带北移,山地树线升高,冰盖融化,海面迅速上升,约在距今5000—6000年左右,达到温度高峰,正当我国仰韶文化时期,因而称为“仰韶温暖期”,估计华北地区年平均温度高于现代2—3℃,冬季1月平均温度高于现代3—5℃。当时竹类大面积分布在黄河流域,西安半坡遗址的动物遗骸中有食竹笋、竹根为生的竹鼠;山东历城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炭化竹节;河南淅川下王冈遗址发现大量竹炭灰等,都是证明。而现代大面积竹类的生长范围不超过长江流域。
 
  对此,《山海经》的山经部分(无论是西山经,还是北山、东山、中山经),都有竹和漆树、楠木的描述。
 
例5:
 
  当代人类考古研究不争的共识[5][6][7],自鄂尔多斯(河套地区)高原向南直到川西北、青东北的河、渭流域,是仰韶文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地区,而代表仰韶文化早期的中国史前人类,正是由泾水以北的黄帝轩辕氏和渭水流域至豫西北的魁隗神农氏这两大族群构成。
 
  《山海经》的山经部分,对此予以了准确的描述。整个山经部分,只有西次三经和中山经记录有神灵,而山经记载的这两个地域,恰恰对应着考古学上的黄帝轩辕氏和魁隗神农氏在仰韶文化初期的生活地域。
 
  证实《山海经》科学信度和历史效度的例证还有很多,限于论文篇幅,这里不再缀述。
 
  因此结论:《山海经》关于史前(主要是全新世)的人文地理记载,除去历史时期因文字载体错乱(主要是竹简脱落)造成的少量内容错乱因素,如果经过科学缜密的勘误,应该对当今的中国史前研究,具有很高的科学信度和历史效度。
 
  二、本文研究方法
 
  2.1、以山定水,以水定山
 
  《山海经》记录的某些山水,当代可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