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文化人类学用于史前研究
人类史前美术浅析
跨湖桥与河姆渡:东南文
淮河流域史前稻作农业与
自然环境变迁与史前文明
史前动物及动物图像非图
通过史前骨器玉器的雕刻
展现远古文明进程  追忆
史前的粮食加工工具
苏秉琦先生的遗产与中国
最新热门    
 
揭示史前中国人文地理的重要手段方法

时间:2009-7-24 13:45:43  来源:不详
确指,如下表
 
《山海经》记载的山、水当代确指的山、水
西次一经、太华山陕西华山
西次一经、嶓冢山陕西宁强嶓冢山
西次一经、天帝山甘肃天水麦积山
西次二经、皇人山、中皇山、西皇山青海湟水中下游
西次三经、泑泽黄河前套
西次三经、稷泽黄河后套
西次三经、三危山甘肃敦煌三危山
西次四经、白于山陕北白于山
西次四经、鸟鼠山甘肃渭源鸟鼠山
北次二经、王屋山山西垣曲王屋山
北次三经、燕山冀北、燕山

 
  利用当代确指的《山海经》记录的山、水,依据《山海经》记叙的山水间的方位、地脉关系,可以定位《山海经》时代地理的准确信息。
 
例如:
 
  根据太华山、嶓冢山、天帝山、渭水的定位[8][9],可以通过方位、距离的计算推导,推算出西海应是川西若尔盖湿地,以及所有西次一经所记载的山、水的大致地理位置。
 
  根据泾水、河水、白于山、鸟鼠山的定位,也可以推算出崦嵫山即今日青海西倾山,以及所有西次四经所记载的山、水的大致地理位置。
 
  2.2、连环举证
 
  利用相关记载的地理方位,对某地点的地理方位进行逻辑推演,再利用当代地图,进行图上推算,然后,再与人文地理的研究成果比照。
 
  例如,对颛顼出生地若水的推断:
 
  海内经记载“华山青水之东,有山名曰肇山。有人名曰柏高,柏高上下于此,至于天。”“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儛,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南海之外,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根据这三节记载,青水在华山附近,黑水在都广野(成都平原)附近。[8][9]再根据地图推算,则南海之外,黑水青水之间的若水,必然是嘉陵江无疑。
 
  然后,再根据人文地理的考古成果[10] [11],颛顼后裔白马氏(即夏禹父系鲧氏)生活地域在川西岷江流域的茂汶盆地,推出结论:若水就是今日的嘉陵江上游地区。
 

  2.3、相互举证

  根据《山海经》各部分记载的地域逻辑关系,进行逻辑推演。

  例如,对西次三经中昆仑丘、河源的推断:

  根据北次各经对泑泽、稷泽的地理方位记载,与西次三经记载的泑泽、稷泽地理方位对比,可知泑泽、稷泽应在黄河河套地区。而西次三经记载的河水所潜的泑泽,正与河套地区的历史地理情形符合。据此可推知,西次三经所记载的各山,就围绕泑泽所在的河套地区,依次排列。

  再根据北次一经对敦薨山的记载“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源。”,可以清晰地看到,西次三经所记载的昆仑丘,并不是现在青海地区的昆仑山,而是靠近今日吕梁山脉北段、河套前套,位于鄂尔多斯高原的一座山。

  三、史前中国地理概貌

  依据上述研究方法,结合当代人文考古、史前地理研究的最新成果,尤其是参考了王红旗先生对西次三经昆仑丘的定位,本文认为,《山海经》是一部具有很高科学信度和历史效度的史前(这里指晚更新世——全新世早期)中国人文地理著作,通过对《山海经》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知史前中国北方(包括中原)地区人文地理。

  下面,给出十几年研究的部分结论,主要是一些史前中国人文地理的关键点和焦点,供中国史前学研究借鉴。

  3.1、山经

  北山经所记载的地域是:西河(黄河从内蒙土默川到陕西风陵渡段)以东,阴山山脉以南,南河(黄河从陕西风陵渡到河南濮阳段)以北,东河(黄河从河南濮阳到天津东南古黄河口段)以西。

  西山经所记载的地域是:西北到新疆与甘肃交界的天山末端、罗布泊,西到青海的湟水上游,西南到青海的西倾山,东到西河,北到内蒙狼山,南到陕西米仓山、四川若尔盖。

  中山经所记载的地域是:西到四川的岷山,南到湖南的洞庭湖地区,北接秦岭、南河,东到江淮。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地域不包括四川盆地和洞庭湖以东的长江南岸地区。

  《山海经》的山经部分,北山经记载地理方位最准确,西山经除西次三经外,记载的地理方位也很准确,中山经的山序与地理方位的顺序杂乱,且将原来的中次一经已丢失,而将原属北次二经的部分山编成中次一经。

  经过长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