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钱穆的民族文化生命史观
钱穆的历史本体“心性论
回族与其他一些西北穆斯
试论满汉文化的冲突与融
西汉时期的楚化和汉民族
满族共同体的形成与民族
关于满族形成的脉络与历
满族的统一
中国近代化的民族文化思
满族的神话传说与鸦鹊崇
最新热门    
 
论满族文化先驱—巴克什

时间:2009-7-24 13:45:54  来源:不详
这些主张和政策及具体措施,大大加快了满族的“汉化”进程,也推进了满文化的改造,将其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当汉文化有取代满文化之势时,太宗又极力维护满族的民族传统文化。他命达海改制满文,不遗余力地推行满语的实际应用。天聪八年(1634)四月,他下令:“嗣后我国官名及城邑名俱当易以满语。”按他的说法,如“一等总兵官为一等昂邦章京、二等总兵官为二等昂邦章京”等等,他要求今后“毋得仍袭汉语旧名,俱照我国新定者称之。若不遵新定之名,仍称汉字旧名者,是不奉国法,恣行悖乱者也,察出决不轻恕”63。他又特别强调民族服饰、骑射亦不得废,亦不能更改。他力图维护本民族的独立性,不致被汉族同化,同时,又倡导汉文化,将这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各自发挥其作用。他的主导思想,是在保持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提下,适当吸收汉文化,用以促进本民族的发展与进步。主观意图如此,但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他制定并实施上述各项民族政策与文化政策,从形式上看,确是维护并保持满族文化的诸多特色,而其内涵却包容了汉文化的内容。汉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强大的穿透力,向满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显示出她的影响无处不在。

太宗时期,是满汉文化合流,满文化渐趋“汉化”的时期。巴克什在接受汉文化的过程中,仍有发挥其作用的空间。然而,涌入清政权的大批汉官儒臣已经取代了他们的部分职责,如起草国书、皇帝谕旨、诏令等,已改由汉官负责,尤其是对明的具体政策、策略,以及相关的文移往来,非汉官莫属。至太宗后期,巴克什不再占主导地位,已显示出让位汉儒臣的明显趋势。清军入关后,满族文化转型,确立了以儒家为指归的统治思想。在转型的大潮中,满族文化早期的代表—巴克什终被历史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以汉文化为主体的新一代满族文化人。

 


 
参考文献:

1(清)福格《听雨丛谈》卷8,页181,中华书局1984年版。

2《重译满文老档·太祖朝》卷4,辽宁大学历史系编印(下同),第一分册,页32。 

330《重译满文老档·太祖朝》卷24,第二分册,页40。 

4《重译满文老档·太祖朝》卷49,第二分册,页121。 

54143《重译满文老档·太祖朝》卷49,第三分册,页29。

6《重译满文老档·太祖朝》卷49,第三分册,页46。

7《重译满文老档·太祖朝》卷44,第二分册,页164。

8《满汉名臣传》卷8,页207。

9《满汉名臣传》卷3,页56。

10《满汉名臣传》卷2,页20。

11《重译满文老档·太祖朝》卷49,第三分册,页10。

12《满汉名臣传》卷3,页53。

13《满汉名臣传》卷3,页65。

14《重译满文老档·太祖朝》卷49,第三分册,页59。

15《满汉名臣传》卷4,页95。

16《清史稿·尼堪传》卷228,页9258,中华书局版1977年版(下同)。

17《清太宗实录》卷20,页19。

18《清太宗实录》卷17,页10。

19《清太宗实录》卷9,页12。

20《清史稿·额尔德尼传》卷228,页9253。

21《满汉名臣传》卷3,页53。

22《清史稿·达海传》卷228,页9256。

23《满汉名臣传》卷2,页20。

24《满汉名臣传》卷1,页17。

25《清太宗实录》卷5,页20。

26《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2,页1,台湾华文书局版。

27《清太宗实录》卷11,页19。

28《钦定八旗通志》第5册,页3059,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29《清史稿·达海传》卷228,页9257—9258。

31《重译满文老档·太祖朝》卷24,第二分册,页42。 

32《重译满文老档·太祖朝》卷24,第二分册,页7—8。 

33《清太宗实录》卷5,页11—12。

3451《清太宗实录》卷12,页 15。

35《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6,页 33—35,参见《清太宗实录》卷12,页 15。

36《清太宗实录》卷4,页 20—21。

37《清太宗实录》卷4,页 31。

38《清太宗实录》卷5,页 2。

39《满汉名臣传》卷3,页 53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