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1) ─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2) ─
美国史学界关于对日使用
关于国民党新军阀形成及
关于五卷本《东坡志林》
20世纪中叶联合国关于“
20世纪30年代关于奴隶社
评乾嘉学者的马班异同论
科学与人文之间——关于
记忆的对话和中日关系的
最新热门    
 
关于乾嘉学派的成因及派别划分之商榷

时间:2009-7-24 13:46:06  来源:不详
《乾嘉学派吴皖分派说商榷》、暴鸿昌的《乾嘉考据学流派辨析——吴派、皖派说质疑》,台湾中山大学的鲍国顺先生的《吴、皖分派说商兑》,基本上反映了对吴、皖分派说持不同意见者的观点。现将他们对吴、皖分派说提出质疑的主要论点列举于下:

第一,乾嘉学派是一个历史过程,而吴、皖分派的观点,无形中掩盖了其演变发展的历史轨迹。第二,乾嘉考据学是同一个学派,该学派中的学者虽有差异和各自的风格,但他们的治学宗旨基本上相同,以乾嘉学派称之足矣,无须再分吴、皖两派。第三,以吴、皖地域来划分两派,以及所谓吴派汉嗜古、皖派实事求是的概括也不尽符合历史事实。并具体指出被视为皖派学者中的段玉裁、任大椿、孔广森、王念孙、王引之等并非皖人;同时被视为吴派的学者并非都汉信古,而被视为皖派的学者也同样有汉者。可见吴、皖分派说与历史事实并不符合。

如前所述,章太炎、梁启超提出的吴、皖分派说至今已近一个世纪,他们的论断本身也并非十分严密。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如果对于乾嘉学派中学术派别有更科学的划分法,或者根本不用分派更能说明乾嘉学派的有关问题,也完全可以将吴、皖分派说予以否定。但是,将近一个世纪以来,吴、皖分派说之所以能为大多数研究者所接受,究其原因,我想大概在于它基本上反映了乾嘉学派本来的历史面目。如欲将其否定,则必须有充分的根据。就目前对吴、皖分派说提出商榷的学者们的论点看,似还不足以否定或取代吴、皖分派之说。

首先,肯定吴、皖分派之说,并不否认乾嘉学派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也不会掩盖其演进发展的历史轨迹。因为对吴、皖分派说的肯定者和否定者,都未否认乾嘉学派有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而吴、皖分派只是在乾嘉汉学发展到鼎盛阶段的乾嘉之际才出现的。在吴、皖分派之前,早在清初就有顾炎武为清代汉学奠定基础,后又有胡渭、阎若璩、姚际恒等为汉学之先驱;待惠栋公开打出汉学的旗帜后,乾嘉汉学始成为独立的学派,涌现了有代表性的杰出汉学大师,诸如惠栋和戴震,他们各以自己的学术成就与治学方法影响带动了一批学者,追随于自己的周围,在共同的汉学宗旨下形成各自不同的特点,在汉学的旗帜下产生了不同的支派。吴派形成于前,皖派产生于后,戴震曾向惠栋受业请教,而后在治学上又形成有别于惠栋的特色。惠栋与戴震各以其所在的地域为中心,各自传授和影响了一批学者,形成各具特色的流派。至戴震与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这些汉学大师之后,一方面由于社会现实的变化,另方面由于乾嘉学派本身日益烦琐和脱离实际,遂走向衰落,逐渐为新的经世致用思潮和今文经学所取代。以上这些都是陈祖武先生等十分强调的乾嘉学派的历史过程。但吴、皖派别的划分,与这一历史进程完全吻合,并未掩盖乾嘉学派演进发展的历史轨迹。可见,认为吴、皖分派说无形中掩盖了乾嘉学术的历史演进轨迹,道理是不充分的。

其次,以吴派和皖派作惠栋和戴震为代表的学派的名称,也仅是一个代称和概称。当时和其后的学者是否属于吴派和皖派,也并非仅仅以他们是否吴人、皖人为根据,更主要的是要看其与惠、戴有否师承关系,相互间的治学宗旨与特色是否相同。因此,并非所有吴籍或皖籍的学者,就一定属于吴派和皖派;同样,不属吴籍或皖籍的学者,也并非就不可能属吴派或皖派。以此而论,虽然段玉裁是江苏金坛人,任大椿是江苏兴化人,孔广森是山东曲阜人,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是江苏高邮人。但由于他们是戴震的学生或再传与私淑弟子,在治学宗旨、方法和特色上,也和戴震相一致,继承并发展了戴震的学术成就与学术思想。因此,他们都属于皖派学者。同样,属于吴派的学者也大都如是。因此,既不能仅把是否属于吴籍、皖籍人,作为划分吴派、皖派的唯一根据,也不能根据段玉裁、任大椿、孔广森、王念孙等不是皖人而列入皖派,便得出吴、皖分派说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结论。

再者,以吴、皖分派以及对吴、皖两派特点的概括,也并非章太炎独创和首创。事实上,乾嘉当时的学者就已有类似的划分和评价,如王昶就说:“吴中以经术教授进世家者,咸称惠氏。惠氏之学大都考据古注疏之说而疏通证明之,与古籍之载相切,传至定宇先生(即惠栋),则尤多著纂,卓卓成一家言,为海内谈经者所宗”,“于是,吴江沈君彤、长洲余君仲霖、朱君楷、江君声等先后羽翼之,流风所煽,海内人士无不重通经,无不知信古,而其端实自先生发之。”[①e]戴震也曾经指出:“先生(指惠栋)令子秉高与二三门弟子,若江君琴声(江声)、余君仲林(余肖客)皆笃信所授,不失师法,而吴之贤俊后学,彬彬有汉世郑重其师承之意。”[②e]对于戴震及其皖派也有许多同样类似的论述,兹不赘述繁引。至于对吴、皖两派特点的概括,当时学者就已有类似章太炎的评论。如以吴派自居的王鸣盛本人就曾经说:“方今学者,断推两先生,惠君之治经求其古,戴君求其是,究之舍古亦无以为是。”[③e]王鸣盛虽然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