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耶律楚材在蒙元时期
试论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
试论民族因素对苏联调停
试论冯友兰的“释古”
试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
试论中西方上古社会的平
试论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
试论顾颉刚先生的疑古思
试论唐武宗灭佛的原因
试论明代的州县吏治
最新热门    
 
试论王应麟《困学纪闻》的文献学价值

时间:2009-7-24 13:46:16  来源:不详
左氏》中的相关记载也与之不同。可以说王应麟在考据过程中往往是以比较的方法入手,从而发现问题。又如卷十二《考史》《宣纪》条载:“神爵三年,益吏百石以下奉十五”。王应麟据《通典》引应劭“宣帝乃益天下吏奉什二”云云,考得同一史事,二者所载相异。

其二、求源法。通过比较的方法发现问题后,还不能够解决问题。那么,在众多的材料中如何采择出有力的证据以决依违,这是考证过程中的重要关节。王应麟在处理这个问题时,采用了求源的方法。求源,就是探求史料的源头,狭义而言,即查考史料的出处;广义而言,诸如人物名字的来历,文学体裁的出现,制度的设置,以及观点的立论都是王应麟求源的对象。王应麟所以对求源如此重视,目的就是为考证服务。在考证过程中,王应麟擅长求源,即以查考最早的记载作为考订的切入点,以最早的文献资料为证据,来解决问题。这种方法的理论在于,史料的流传过程是一个不断被征引、转抄的过程,由于古人引文不严格,或仅据记忆而不察原文,或摘录辞句而断章取义,因此极易出现讹误。所以,史源在同一系统史料中最为可信。王应麟之所以在考据学上有很大成就,和他十分重视史源有很大关系。析言之,求源法在王应麟的考史中有三方面的作用:

 

第一,据史源确定名物、典故的原意,以确切理解史料。例如,《文选·补亡诗》:荡荡夷庚。李善注:夷,常也。《辨亡论》:旋皇舆于夷庚。注:引繁钦《辨惑》:吴人以舡楫为舆马,以巨海为夷庚。庚者,藏车之所。王应麟考之《左传》,有“成十八年,披其地以塞夷庚”句,《正义》注解为“平道也”,“夷庚”二字出于《左传》,由此断定《选注》误。[27]

第二,据史源推断史料的学术价值,以确定其可信程度。如,《通鉴》载李德裕对杜悰称“小子闻御史大夫之命,惊喜泣下”,宋人胡寅凭借李德裕的为人而推断必无此事。而王应麟查考此事出于唐代张固所撰的《幽闲鼓吹》,认为“杂说不足信也”,由此否定了《通鉴》的记载。[28]

第三,据史源,以证史料转引之误。如考证《梦溪笔谈》中转引史料之误:

《笔谈》云:“彼徂矣岐,有夷之行,《朱浮传》作‘彼岨者岐,有夷之行’。”今按《后汉·朱浮传》无此语。《西南夷传》朱辅上疏曰:“《诗》云:彼徂者岐,有夷之行。”注引《韩诗· 薛 君传》曰:“徂,往也。”盖误以“朱辅”为“朱浮”,亦无“岨”字。[29]

这里,王应麟据《笔谈》所言,在《后汉书·朱浮传》查找引文“彼岨者岐,有夷之行”,未见,由此判断其根据错误。王应麟接着作了进一步的考察,在该书《西南夷传》中找到了“彼徂者岐,有夷之行”之语。由此可见,《后汉书》中对《诗经》语句的引用并未有误,相反倒是《笔谈》的作者沈括在转引史料中出了错误。又如宋祁云:“贾生思周鬼神,不能救邓通之谮。”贾生即汉孝文帝时的贾谊,《汉书》有传。王应麟就此事查考《汉书》而不得见,由此而断定宋祁所说有误。[30]

其三、钩稽法。除求源法外,钩稽考订也是王应麟常用的重要考史手段。所谓钩稽法,是指在考证过程中钩沉索隐、搜求相关史料,从多个角度出发,在多个层次上稽考史实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它需要考证者具备深厚的功力和敏锐的眼光,能够准确把握问题的关节点。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就在于,任何史料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一些人物、地点、时间、数目、职官和制度等历史要素,这些要素决定着史料的真伪,以这些要素切入,或由此及彼地追寻史料,或由表及里地连缀史料,通过考察某一具体要素的真伪,进而考证整个史料的真伪。

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一书中,尤其擅长从考察人名、地名、职官、制度等历史要素入手,纵横联系相关史料,从而考察某一历史记载的正误。例如,卷十四《考史》中,《唐书·李泌传》载:“加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泌建言学士加‘大’,始中宗时。及张说为之固辞,乃以学士知院事。至崔圆复为大学士,亦引泌为辞而止。”王应麟便以崔圆为考证的切入点,追踪这一人物的生平事迹,得知“崔圆相肃宗,在泌之前”;该事又涉及唐代制度,于是考之《唐会要》,云:“贞元四年五月,泌奏张说恳辞‘大’字,众称达礼。至德二年,崔圆为相,加集贤大学士,因循成例。望削去‘大’字。”所以,《唐书·李泌传》错在将李泌事以后误前。在这则考证中,人物以及相关制度成了关键点,循此而究,史料所犯的错误便得以彰显。因此,这种钩稽考证法的步骤有二,一为确定切入点,即考证的入手点;二为以切入点入手,追踪考查。

利用钩稽法查考史实,必然涉及许多相关的史料,所以王应麟利用此法考订史实的结果,不但考证出是非,同时也对原有史料作了进一步的补充,从而丰富了史料的内容,使史料更为完备。例如,卷十四《考史》中,关于唐太宗向群臣评说魏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