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耶律楚材在蒙元时期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文化专横与历史污秽——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1) ─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2) ─
欧洲历史格局变迁和欧盟
科举学:考试历史的现实
对欧洲扩张历史的再思考
最新热门    
 
历史过程中的历史:以南朝为中心看南北朝时期学术的走向及其意义

时间:2009-7-24 13:46:17  来源:不详
判断后来的经注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准样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皮氏才认为,“以注而论,魏晋似不让汉人矣”,然而“准以汉人著述体例,大有径庭”。至于“魏、晋人注卒不能及汉者”,前人多曾论及,皮氏则又进一步参酌而申述之,对魏晋时代的经注家颇有微词,或显苛责之议。

皮锡瑞综罗历代学者之论,针对魏晋时代的经学演变而大加评判,其指摘责难之意跃然纸上。

(1)王肃注《尚书》,唐代孔颖达指出“王肃之注《尚书》,其言多同《孔传》”;宋人吴棫、朱熹,清人阎若璩、惠栋均曾“诋其失,以为伪作”;丁晏更“考定其书实出王肃”。皮氏也以为然。

(2)王弼《易》注,皮氏称其“空谈名理,与汉儒朴实说经不似”;何晏《论语集解》,皮氏言其“合包、周之《鲁论》,孔、马志《古论》而杂糅莫辨”,且“所引孔注,亦是伪书”。对于王弼、何晏的“祖尚玄虚”,范宁曾“常论其罪浮于桀、纣”。皮氏显然认同此说的。

(3)杜预的《左传集解》,皮氏言其“多据前人说解,而没其名,后人疑其杜撰”,据周予同先生说,此论前后盖本自惠栋和陈寿祺。惠栋称杜预作《左传集解》“虽根本前修,而不著其说”,陈寿祺则以为“其善者多出贾、服而深没本来”,更有的内容“出何经典,诚所未闻”。又皮氏言杜预还有“谅闇短丧,倡为邪说”之过,且在解释《左传》“凡弑君为君,君无道也”一条时有“亟扬其波”之嫌,又对郑伯射王中肩之类“曲为出脱”。据周予同先生说,皮氏此论前后盖本自王应麟和焦循的议论。皮氏则综合王、焦之说,断言杜注“多伤名教,不可为训”。

(4)范宁的《谷梁集解》,皮氏认为,其“虽存谷梁旧说,而不专主一家,序于三传皆加诋諆”,且称“宋人谓其最公”,盖因“此与宋人门径合耳”。据周予同先生说,此处宋人盖指黄震,或出自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七“汉人注经”条所称“黄震言杜预注《左氏》,独主《左氏》;何休注《公羊》,独主公羊;惟范宁不私《谷梁》,而公言三家之失”。皮氏则称:“若汉时,三传各守专门,未有兼采三传者也。”可见皮氏对此反以为病。

(5)郭璞的《尔雅注》,“亦没前人说解之名”,所以被惠栋弟子余萧客谓为“攘善无耻”。周予同先生指出,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卷二亦记有余氏此论,皮氏之说盖据此。

可以看到,以上皮氏的议论和判断,往往有着前人之说为其根据,特别是清人的议论更显突出。这一判断大体上是出自对于传世的十三经的经注加以比较而得出的。即除了《孝经注》外,其他经注汉人、魏晋人各居其半。与上述诸家形成对照的就是东汉的郑玄笺《毛诗》、注《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何休注《公羊传》,赵岐注《孟子》。另外,皮氏如此的评价汉代与魏晋时经注的高低差异,也与清代后期回归汉学的学术风气有直接关系。

除了皮氏所关注的方面之外,与魏晋时经注风格转变相伴随的学术转向,又在于人们所熟知的魏晋玄学的兴盛和发展。《南史•儒林列传》有云:“洎魏正始以后,更尚玄虚,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时荀顗、挚虞之徒,虽议创制,未有能易俗移风者也。自是中原横溃,衣冠道尽。”当时,《老子》、《庄子》成为学人之所好,而与《周易》之并称“三玄”成为时尚经典,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南北朝时期的学术走向,以及南学和北学的差异。

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南北各有朝廷,代相对立,反映在传统的经学方面就产生了所谓“南学”、“北学”分立的局面。皮锡瑞称“此经学之又一变也”。《北史?儒林列传》以“江左”、“河洛”来概括“南学”、“北学”的分别。皮氏说:“夫学出于一,则人知依归;道纷于歧,则反致眩惑。” 皮氏正是以“学出于一”与“道纷于歧”来判断北学和南学的分别的。所谓“学出于一”就是经注同出于郑玄,如其所说的“欲治汉学,舍郑莫由”。所谓“道纷于歧”就是数家并行,如其所说的“与郑学枘凿,亦与汉儒背驰”。这主要是依据《北史?儒林列传》的记录。也就是北学的《尚书》、《周易》、《诗》、《三礼》皆宗郑氏,《左传》宗服(虔)即是宗郑。而且还有郑玄注的《论语》、《孝经》,何休注的《公羊传》,皆“大行于河北”,从而“可谓知所宗尚”。

《北史?儒林列传序》在比较南学、北学的特点时说:“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这是皮氏最不以为然的,他认为此说盖因“唐初人重南轻北,故定从南学”。并且举皇侃的《论语义疏》以为说。以为其“名物制度,略而弗讲,多以老庄之旨,发为骈俪之文,与汉人说经相去悬绝”,如此“可见一时风尚” 。皮氏还借着孔颖达在《礼记正义序》中对代表南学的皇侃和代表北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