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美国史学界关于对日使用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经史之学与文史之学
对后文革时期中国近代史
“告别革命论”史学批判
唯革命论”史学批判
布罗代尔史学思想新论
遗华日侨问题的历史学思
思想史视野中的考古与文
没有过去的史学危机
最新热门    
 
史学与文献(二)

时间:2009-7-24 13:46:23  来源:不详
章》相近而条理较为整齐。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五修《会典》,乾隆以下所修主要是增加事例。光绪续修本,因制度损益较大,故增列新目,其它仍照旧式。

由于“会要”分类编纂,便于检索,自南宋始,又有仿其体例整理唐以前各代制度的“会要”出现。它们是:《春秋会要》、《七国考》、《秦会要》、《西汉会要》、《东汉会要》、《三国会要》、《晋会要》、《南朝宋会要》、《南朝齐会要》、《南朝梁会要》、《南朝陈会要》,等等。

3、编年史与编年史的改写

编年体史书是世界各国史书的基本形式。在中国,《春秋》作为编年史雏形问世后,《左传》使其体裁完备。随后,被视为经典,以致编年体史书中断了五百六百年。东汉末,荀悦改纪传体《汉书》为编年体《汉纪》。东晋中,又有袁宏《后汉纪》问世。至此,编年体史书在中国才真正获得发展。两晋南北朝数百年间,编年史与纪传史两种体裁同步发展,出现“班(固)、荀(悦)二体,角力争先,欲废其一,固亦难矣”[18]的局面。唐初,“正史”独尊,编年史又遭抑制。中唐前后,随着《春秋》学的新起,编年史再度抬头。自马总《通历》始,出现了一系列通古的编年史书。

编年体通史,创自中唐,成于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294卷,上起战国周烈王,下至五代后周世宗,记1362年史事,是现存《史记》之外另一部空前规模的通史巨著。其书取材广博,仅据《通鉴考异》所见书目,已超过350种。司马光先后邀请三位助手,刘攽负责两汉部分,刘恕负责魏晋南北朝部分,范祖禹负责唐代部分,最后由他本人总其成,结构浑然一体,文字一气呵成。该书“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19]之事,“不特纪治乱之迹而已,至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亦致其详”[20]。即以政治为中心,较全面地反映历史演变之迹。在本书之外,司马光另编有《资治通鉴目录》30卷,用年表形式将重要事件标题列举,可按目录检寻,实为《通鉴》的索引。更有《资治通鉴考异》30卷,比勘史料异同,说明取舍原因,大受推崇效法。

《资治通鉴》的巨大成就,使得编年史的地位大为改观,不仅注家蜂起,而且后续、改编接踵,形成中国史籍发展中的又一基本系列,再次与纪传史相抗衡。

为《通鉴》作注,有北宋刘羲仲《通鉴問疑》、南宋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元胡三省《资治通鉴注》等。其中,以胡三省注成就最大,几乎与《通鉴》密不可分。

续前、续后之作,首尾连接,不遑备举。诸如《通鉴外纪》、《通鉴前编》、《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宋元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后编》以及《国榷》、《明通鉴》等等,皆取法《通鉴》,各具史学价值。

在首尾相接的编年史系列形成的过程中,自南宋起,又派生出改编之作,亦各成系统。改编之作,倶因《资治通鉴》而起,一是认为《通鉴》叙事首尾难稽,二是认为《通鉴》书法尚欠完备。针对前一种情况,袁枢取《通鉴》叙事,改以每事各详起迄,自为标题,创新史体,编成《通鉴纪事本末》。其后,续前、续后之作接踵而起,自古至清,自成系统,形成“纪事本末体”系列。续前者,清马骕《绎史》、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续后者,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清张鉴《西夏纪事本末》、清李有棠《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近人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另有南宋杨仲良《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清李铭汉《续通鉴纪事本末》等。针对后一种情况,朱熹改以先标提纲,再叙史事,编成《资治通鉴纲目》。明商车各等奉敕续修《宋元资治通鉴纲目》(即《通鉴纲目续编》),南轩又有《通鉴纲目前编》,起上古,止三家分晋。至清,又有敕撰《通鉴纲目三编》,专叙明代。此外,还有《纲鉴易知录》、《历代通鉴辑览》、《增补正续历代通鉴辑览》等。这类书因自成系统,故称之为“纲目体”史书。

4、地理“总志”与“方志”

这是中国古代文献中体例独特、数量最富(尤其方志),以记述区域地理、沿革、人口、物产、社会、民俗等为主要内容的一个基本系列。

通常以《禹贡》“别九州,定其山川,分其圻界,条其物产,辨其贡赋”,为地理书渊源。《汉书·地理志》“州国郡县,山川夷险,时俗之异,经星之分,风气所生,区域之广,户口之数,各有攸叙”,则为后世“正史”中“史志”之滥觞。西晋挚虞依《禹贡》作《畿服经》,“州郡及县分野,封略事业,国邑山陵、水泉,乡亭城道里、土田,民物风俗,先贤旧好,靡不悉具”,虽然详备,但因其个人经历,自为撰述,“不能成一家之体”。经南北朝陆澄《地理书》、任昉《地记》、顾野王《舆地志》等,至隋“普诏天下诸郡,条其风俗、物产、地图,上于尙书”,故隋有《诸郡物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