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注体
没有过去的史学危机
心忧天下,魂系史学——
近五十年来的史学理论研
历史哲学危机时代的史学
现代浙东学人张其昀的史
《代歌》、《代记》和北
五十年来中国港台地区的
《中国移民史》的史料及
傅斯年的史学思想和史学
最新热门    
 
裴注的史学意义

时间:2009-7-24 13:46:31  来源:不详
家的要求,既强调道德品质的可靠,爱好感情的纯正,又应有理性认识的深邃,辨章事理的公平,而这些修养又必须放在对客观史事与人物的处理上来检验,看其能否尊重实际,认识实际,从实际出发来反映实际。只有这样,史家才能出以公心,撰成实录。而只有实录,才能标志其真正价值。

裴氏对史家的要求,揭示了史家主体必备的史识、史德条件,应该说对后世史评家在史识,史德的研究探讨上是有启发意义的。

 

对史料的处理

 

魏晋南北朝史学的蓬勃发展,使史料文献在精密的分类过程中得以整理和保存,史料学逐步形成。在如何运用处理史料的问题上,裴松之亦有精辟论述和实践经验。他在《上三国志注表》中说:“绘事以众色成文,蜜蜂兼采为味,故能使绚素有章,甘逾本质。”意为绘画用多种色彩成文,才能使画面斑烂绚丽;蜜蜂兼采多种花粉酿蜜,才能使甘甜超过花蜜。史家撰著史书也要广收博采史料,认真鉴别考核,合理剪裁去取,才能写出信实可靠的史书。为此,他注《三国志》,“奉寻旨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旁摭遗逸”,做了大量收集、鉴别、剪裁工作。史料收集以文献典籍为主,前后引用书目达220种之多[10]注文多达32万字,接近本文字数[11]。就此可见其收罗之广泛。在辨明和印证史事时,注文往往引多种史料,如原文“高贵乡公卒”一句,注文连用六家史料,字数达635字之多[12],取得了“众色成文”、“兼采为味”的效果,将司马昭阴谋篡权的经过做了详细的交待,解开了历史疑团。裴氏还注意录用所见所闻的活史料,如在《吴书·孙权传注》中说:“松之闻,孙怡者,东州人,非权之宗也。”在《蜀书·李恢传注》中说:“松之讯之蜀人云:‘xiá@①降,地名,去蜀二千余里。’”在《魏书·三少帝纪注》中说:“臣松之昔从征西至洛阳,历观旧物,见《典论》石在太学者尚存,而庙门外无之。问诸长老,云晋初受禅,即用魏庙,移此石于太学,非两处立也。”所有这些典籍的或实访的史料,经过历史的沧桑变革,均成为后人珍贵的文献。

与同期史家相比,裴注对史料的剪裁更胜一筹,因此更受后人称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论到裴注时说:“凡六朝旧籍今所不传者,尚一一见其厓略。又多首尾完具,不似郦道元《水经注》、李善《文选注》皆剪裁割裂之文,故考证之家,取材不竭,转相引据者,反多于陈寿本书焉。”注文在史料价值上是否超过本文,尚可商榷,但裴氏征引之富与剪裁之精,确实是使有“割裂”之嫌的郦道元、李贤相形见绌的。后出的范晔《后汉书》有十六篇与《三国志》篇目相同,但已将陈寿回护曲解之处一一改过,字数增加一倍。细看内容,则多在裴注中已有。就此看,裴注史料以其完整准确已取信于后世。从其注文能被著史家径直取用中,显示了裴注所具备的史书内涵,也就是说经过裴氏的补阙、备异、惩妄、论辨的工作,对史料进行了神心的剪裁镕铸处理后,在原著基础上,裴氏实已构筑了一部新的史书框架。在这层意义上,裴注的史学意义远远超过了原著,因为其不仅提供了信实完整的史料,而且说明了处理史料的原则,是有利史书健康发展的。

裴氏在总结史料致误致伪的原因时,认为主要是史家著史态度不端正造成的。本文第三部分已对史家的政治倾向、个人爱憎、识见高低做过分析,此外裴氏还分析致误致伪的几种手段,如自造史事,生意改动,附益推演,言不审的,照抄误传等。前文所讲习凿齿之“自造”、“推演”,孙盛之“生意改之”等情况,都有相当的普遍性,而言不审的,照抄误传的情况就更为多见了。嵇康见孙登一事,《魏氏春秋》和《晋阳秋》说法不一,裴氏在《魏书·嵇康传注》中指出:“此二书皆孙盛所述,而自为殊异如此!”《襄阳记》与《汉晋春秋》记董恢之议论“辞亦小异”,裴氏在《蜀书·董允传注》中批评说:此二书俱出习氏而不同若此。……以此疑习氏之言为不审的也。”就连被裴氏誉之为“事多审正”的陈寿,亦有自相矛盾的情况。关于孙刘联盟一事,陈寿在《鲁肃传》中说首议者为鲁肃,在《诸葛亮传》中又说是诸葛亮,裴氏在《吴书·鲁肃传注》中说:“今此二书,同出一人,而舛互若此,非载述之体也。”照抄误传也是致误的原因之一。如《魏略》记有辛毗一段议论,裴氏认为其“进违其类,退似谄佞”,不会是秉性刚正的辛毗说的。但“《魏略》既已难信,习氏又从而载之”,裴氏在《魏书·辛毗传注》中痛惜地指出“斯人(指辛毗)受诬不少”。又如《魏略》、《九州春秋》将刘备三顾茅庐一事说成是诸葛亮主动北上求见刘备的,裴氏在《诸葛亮传注》中说:“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至于说到“敌国传闻之言”,裴氏在《蜀书·魏延传注》中强调“不得与本传争审”,即更不能引以为据。

关于称荐、家传、谱牒史料,裴氏亦指出其多溢美之辞,不可全信,要做分析。这点在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