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客家人:宁卖祖宗田不卖
租界与晚清上海农村
陈梦家与简牍学
清代臺灣地權分配與客家
张园与晚清上海社会
天津教案与晚清社会心态
西汉国家与私商的博弈
首席官商盛宣怀与晚清的
许珏与晚清禁烟运动
客家与晚清革命
最新热门    
 
客家与晚清民间结社

时间:2009-7-24 13:48:13  来源:不详
印度尼西亚、暹罗〈今泰国〉、缅甸等地。如当时在暹罗的华人,据美国学者施坚亚考证,“主要来自广东省的台山、顺德、南海、香山、潮州和福建省的同安、泉州、漳州等地。此外,还有一部分海南、梅县、兴宁的客家人”。23在霹雳务边埠的一些地区,也有许多来自福建、广东的华人居住,有“闽人居埔头,粤人居山顶”的说。24 
这些流寓境外的侨民始终关注着国内情况,与国内亲友保持着密切的联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不断逼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作为沿海省份的福建、广东、山东等地更是首当其冲,成为列强垂涎之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德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租界胶州湾条约”,使山东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同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福州口日本专用租界条款”,使福建省为其势力范围。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法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租借广州湾条约”,把广东划为其势力范围。尔后,一些报刊登载了清政府将要割让该省的传闻,引起了广大民众的极大愤慨。面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爱国志士开始寻找以武装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之路。此一时期,海内外客家人联系更加密切,一部分在海外的客家人中间的优秀分子纷纷回到广东和香港,进行反清革命活动。例如,霹雳务边埠华侨余东雄,新加坡华侨李炳辉、杜玉兴、罗干,侨属南洋的陈文襄、周华、黄世仲、温生才,暹罗某报曾主笔陈景华,前文提到生于美国旧金山的联志社李自重,越南华侨罗联、罗仲霍、罗遇坤,印度尼西亚华侨罗福星,留学日本的罗坤,南洋华侨、后留学日本的林修明,出身香港富商的李纪童,生于澳洲的谢绩泰等等,大都是原籍在大陆的客家人。他们在以后的反清革命运动中都起了重要作用,其中不少人献出了生命。除了直接投身革命的志士外,大部分海外客家人采取捐款等方式支持国内革命。  
总之,晚清时期,在中国面临被西方列强割占危机的形势下,使海内外广大客家人联系更加密切。这种客家人之间的关系,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客家自身的发展,而是以国家的命运为纽带。可以说,这正是客家人团结互助的特性在新形势下的一种升华。因之,也正是这一时期,客家人为正义事业献身精神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可以说,历史进入晚清时期,客家人有组织的反清斗争,日益走上更为明确的道路。以后,孙中山先生成立同盟会,许多原客家人的民间组织领袖都归入其中,这对后来的反清革命发挥重要作用。  
四 
晚清后期,许多客家组织直接加入,或参与了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运动。这一时期的客家民间组织,才真正开始从盲目走上自觉的武装斗争之路。 
孙中山在早年一直在寻求一条救国之路。据孙中山自己说:“乙酉以后,余所持革命主义,能相喻者,不过亲友数人而已。士大夫方醉心功名利禄,唯所称下流社会,反有三合会之组织,寓反清复明之思想于其中。虽时代湮远,几于数典忘祖,然苟与言之,犹较缙为易人,故余先从联络会党人入手。” 25初期,他仅靠“亲友数人”的支持,力量太薄弱,难以成事。后来看到民间结社的力量,决定“从会党人手”,即借助会党的力量而发展自己的组织,建立一个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革命团体。当时,不少民间组织成分复杂、思想混乱,虽具有反清的一面,但缺乏民主革命的思想,不经过改造是不能成为革命的中坚力量的。于是,孙中山先从团结改造入手,做争取民间组织的工作。光绪二十年(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创建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并确立开展以推翻清朝政府为目标的革命活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8月,在孙中山倡导之下,以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组织为基干,成立中国同盟会组织。据《中国同盟会成立初期(乙巳、丙午两年)之会员名册》记载,参加同盟会的会员籍贯有(以原名册顺序):安徽、贵州、浙江、陕西、河南、广西、江苏、湖北、云南、福建、直隶、广东、山西、四川等地。而参加人数较多的四个省份是:湖南158人,广东130人,四川127人,湖北124人。26兴中会和同盟会组织的建立,标志着民间组织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兴中会和同盟会成立之后,不少客家人及其组织加入其中。孙中山是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为客家后裔,这对客家人和广东人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兴中会的领袖和骨干几乎都是广东人,27而且其中有不少是客家人。 
自兴中会成立之后至辛亥革命成功(1911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