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20世纪中叶联合国关于“
20世纪30年代关于奴隶社
20世纪20年代胡适对于国
20世纪美国对中国史学史
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
20世纪中国农会制度的变
解读20世纪中国工农运动
20世纪中国近代外债史研
最新热门    
 
2001年晚清政治史研究概述

时间:2009-7-24 13:48:14  来源:不详
  从研究领域来看,2001年晚政治史研究的重点在甲午战争以后的十余年,尤其是最后十年的辛亥革命时期。 
        2001年是太平天国运动150周年与辛亥革命90周年的纪念年,政府和学术界相应地举行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和学术研讨会。其中5月份在南京召开的“纪念太平天国150周年暨罗尔纲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 [1] 和10月份在武昌召开的 “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2] 是两次具有代表性的学术会议。在一系列的纪念活动与学术会议的推动下,辛亥革命的研究出现了小小的热潮,但太平天国运动的研究仍然显得冷静。 
        一些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文章多泛泛空论,少实质性的研究。值得注意的论文有,池子华、崔岷《北伐太平军“裹胁”问题述论》[3] 一文,对太平天国北伐战争史研究中颇为关注的是否用强制性的“裹胁”手段补充兵员问题进行专题论述。文章认为,北伐军确实存在强掳百姓从军的问题,北伐军之所以采取“裹胁”手段补充兵员是由北伐军自身、群众和清政府三方面的主客观因素交织作用决定的。“裹胁”对北伐军的影响就像一柄双刃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不断消耗而引起的兵力不足问题,但单纯的人数增加并没有提高北伐军整体的战斗素质,反而在部分群众中造成恶劣的影响,被胁从者的不满情绪和分离主义思想成为北伐军内部的巨大隐患,北伐军最终败亡,与“裹胁”不无关系。龙盛运《咸同勇营军研究偏荣偏枯倾向试论》[4] 一文,专门探讨了咸同勇营军史研究中的“偏荣偏枯倾向”问题。文章认为,在咸同20多年的国内战争中,勇营军不仅逐渐取代经制军成为清军主力,且出现守旧、创新、改良三种类型,其中创新型湘、淮军虽然对内战的逆转起了主要作用,但其他勇营军在相当长的时间,在一定地区,也起了重要的甚至主要的作用。然而在咸同勇营军史研究中,却长期存在偏重湘、淮军,忽视其他勇营军的倾向。这虽然有着复杂的主客观原因,但对咸同内战全局,乃至湘军发展过程的全面了解,都是极为不利的。作者提出,“要揭示咸同内战中清军的全貌,要深入了解湘军发展的复杂历程,及其对当时军政的全面影响,都必须改变偏荣偏枯的倾向,全面深入研究其他勇营军”。翁飞《曾李交替与湘淮消长》[5] 一文,通过论述镇压太平天国以后裁湘留淮战略决策的形成、曾国藩督师剿捻及其所遇到的掣肘以及曾李交替中的委婉曲折,分析了剿捻期间曾李瓜代的全过程,对以往在湘淮军研究中有关湘淮矛盾冲突的某些结论,提出了自己的新看,指出“那种认为曾国藩督师剿捻期间,由于李鸿章的掣肘而使他调度淮军不灵被迫下台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文章认为,1867年初李鸿章取代曾国藩担任剿捻主帅,是近代集团势力湘消淮长的显著标志,反映了湘淮两军的不同历史发展道路。 
        与太平天国运动相关的捻军史的研究,有郭豫著《捻军史》[6] 一书,值得重视。该书利用丰富的史料,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捻军起义的整个历史过程,对于捻军起义的时代背景、捻党的产生及其起义的酝酿准备与爆发、捻军起义的发展进程及其与太平军联合作战、捻军的余部与后代的继续斗争等方面,均作了详细的史实梳理,在此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总结了捻军起义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并阐明了捻军起义的性质和历史意义。这是第一部详细而系统地研究捻军全部历史的著作,对于中国近代史与农民战争史研究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应当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nb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