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注体
近臣与外官:试析北宋初
宋元时期的赌博管窥
论民国时期的研究审查与
建国初期的政府与私营工
“五四”时期的中国史坛
述论希腊古典时期的战争
唐前期的太子问题及其政
建安时期的文化裂变
最新热门    
 
唐初期的库真与察非掾述论

时间:2009-7-24 13:48:32  来源:不详
,说不定是和道武帝时“以伺察者为候官”[32]有关,如是则察非吏一职也有着深重的鲜卑渊源。
关于库真及察非掾的演变,有一个细节可以注意。即在北魏、北齐时,库真为皇帝或摄政者的左右,察非掾系东宫属官。到了隋及唐初,前者为诸王左右[33],后者为丞相府或大将军府属官,似乎地位都有所变动。它们在隋唐时所属机构的名位好象低了些,但确切地说却是隋及唐初的诸王或隋唐之间的丞相府、大将军府权重的结果。从墓志主人公的情况来看,隋唐间为察非掾者都是李渊的左右。另一方面,隋及唐初诸王都是参与创业,手掌兵权的天潢贵胄,甚至都有成为皇帝的可能,故他们府中也有了原本皇帝属下的库真。然而这一切都是和争夺天下时的特殊情形有关。一旦创业既成,局势朗,能高瞻远瞩的主政者当然要本着中土传统来整肃制度,正名官守,以利文治长久[34]。这恐怕也是库真、察非掾等源于鲜卑的职官名称在唐代很快消失的一个原因。
库真及察非掾两个官名在唐初的消失,意味着鲜卑制度对中原政体影响的最后终止。观察王府库真及察非吏等官职之来龙去脉,我们不禁会想到陈寅恪先生关于隋唐制度渊源之一为北魏、北齐之制的论断。然而陈先生所谓隋唐制度中的北魏、北齐因子,却是指:“凡北齐承袭元魏所采用东晋南朝前半期之文物制度皆属于此范围也。又西晋永嘉之乱,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至北魏取凉州,而河西文化遂输入于魏,其后北魏孝文、宣武两代所制定之典章制度遂深受其影响,故此(北)魏、(北)齐之源其中亦有河西之一支派”,且“凡西魏、北周之创作有异於山东及江左之旧制,或阴为六镇鲜卑之野俗”[35]。而我们从有关库真和察非掾的史料里却可以明显地看到它们是带有鲜卑色彩的,即陈先生所谓“阴为六镇鲜卑之野俗”。因此王府库真和察非掾等职在隋及唐前期出现,说明隋唐制度中带有鲜卑色彩的部分,不仅有承袭西魏、北周的,也有接受来自北齐的。此给陈先生的论断作一小小的修正。


 
[1]载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871页。
[2]载《唐代墓志汇编》第929页。
[3]载《唐代墓志汇编》第380页。
[4]载《唐代墓志汇编》第1569页。
[5]分见《隋书》卷三十九《元景山传附元成寿传》及《北史》卷十八《安定王休传附元景山传》。
[6]《北史》卷五十四《斛律金附斛律光传》。
[7]分见《北齐书》卷二十四《陈元康传》,卷二十五《王纮传》。
[8]其文引自百纳本《宋书》。今中华书局校点本作“永昌王宜勤库仁真”,点校者于其校记中在认定‘宜勤’即‘直勤’即‘特勤’系鲜卑官名的基础上,推翻诸本一致的文句,据《索虏传》进行改定。然点校者似乎不清楚‘库真’亦是鲜卑职名,故不能简单地在诸本《南平王铄传》与《索虏传》之间判定谁是谁非。
[9]如《魏书》卷一一三《官氏志》云:“初,帝欲法古纯质,每於制定官号,多不依周汉旧名,或取诸身,或取诸物,或以民事,皆拟远古云鸟之义”。
[10]关于那些词尾皆为“真”字含义的解释有好多种。十余年之前,周一良先生为笔者讲解这段史料时说:“某某真即某某者之意”。笔者至今认为此是正解。
[11]见《续资治通鉴》卷四0宋仁宗景佑二年三月条
[12]孟达来《北方民族的历史接触与阿尔泰诸语言共同性的形成》第二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1页。
[13]《新唐书》卷四十九下《百官志四》。
[14]见郭正一《大唐故右威卫将军上柱国安府君墓志铭并序》,载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72页。
[15]《北齐书》卷四十一《皮景和传》。
[16]见褚亮《左屯卫大将军周孝范碑铭并序》,载《唐文拾遗》卷十五。文中云周孝范“武德五年授秦王府右库直、车骑将军”是“折冲之任,乃升帷幄”,在其“(武德)九年六月改授太子右内率”后“仍检校北门诸仗宫率精兵”。这里的“仍”字说明周孝范在任太子右内率前,即在为右库真时已检校北门诸仗宫率精兵。
[17]分见《大唐故使持节泗州诸军事泗州刺史魏府君墓志铭》、《大唐故右威卫将军上柱国安府君墓志铭并序》,分载《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