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元代及明前期社会变动初
元代盐政及其社会影响
元代税粮制度初探
元代泉州舶商
元代江南税粮制度新证
元代司农司和劝农使的建
元代两淮地区屯田考
试论元代中国与高丽的贸
论元代浙江的商品经济
元代都城史研究概述——
最新热门    
 
元代畏兀儿迁居永昌事辑

时间:2009-7-24 13:48:36  来源:不详
朝前期,因遭受战祸,亦都护王族和大批畏兀儿人东迁永昌,传国400余年的高昌回鹘政权从此除国。《高昌王世勋之碑》汉碑记录其事曰:
“[至元]十二年,都哇、卜思巴等率兵十二万,围火州,……城受围六月,不解。……(亦都护火赤哈儿)以其女也立亦黑迷失别吉厚载以茵,引绳坠诸城下,而与之。 都哇解去。其后入朝,上嘉其功,……还镇火州,屯于南哈密力之地。兵力尚寡,北方军猝至,大战力尽,遂死之。子纽林的斤,方幼,诣阙请兵北征,以复父仇。……有旨:师出河西,俟与北征大军齐发。遂留永昌焉。”[1]
《元史·巴而术阿而忒的斤传》取材于虞集撰写的《高昌王世勋之碑》(以下简称《世勋碑》),所记火州之战、入京朝觐、战死哈密、迁居永昌等连续发生的事件,与碑铭文字基本相同。
一、永昌之名的由来
元代有多处地方以“永昌”为名,云南行省就有隶属会川路的永昌州(治今四川会理)和隶属大理路的永昌府(治今云南保山)。当然,它们和畏兀儿迁居的永昌,除名称相同之外,并无别的关系。畏兀儿东迁之永昌,在甘肃行省境内,是元代新出现的地名。
永昌之名,缘起于窝阔台之孙、阔端之子只必帖木儿自筑城池。元太宗窝阔台在位时,将凉州(今甘肃武威)分封给第三子阔端,把蒙古雪你惕部和速勒都思部共3千户,一同封授阔端。[2] 阔端在当地拓展了大片疆土,也获赐大片封地(也称分地,泛指封户、食邑户、私属户所居地)。1251年蒙哥继任大汗后,对窝阔台系诸王进行打击,阔端因与蒙哥汗友善,封地未受影响。不久,阔端谢世,其王位和包括凉州在内的主要封地,由第三子只必帖木儿继承。只必帖木儿的封地,即屡见元代文献的所谓“二十四城”,主要分布在在今甘肃、宁夏中南部地区,在其它地区也有少部分封地。在中统(1260—1263)初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位期间,只必帖木儿支持忽必烈,虽然为此遭到阿里不哥党羽的攻击,损失惨重 ,却赢得元世祖的信任,在世祖朝前期频繁出现于史册。《元史·世祖纪》载:“[至元九年(1272)十一月],诸王只必帖木儿筑新城成,赐名永昌府”,这个“永昌府”是世祖赐予新建王城的名字,不是元朝行政区划中介于路和州之间的“府”。不久,情况又发生变化,《元史·地理志三》载:“至元十五年,以永昌王宫殿所在,立永昌路,降西凉府为州隶焉”。这便是永昌城(即王城)和永昌路的名称和建制的由来。
永昌路的设置,与元世祖忽必烈整顿诸王投下封地有关。蒙元前期,各地投下户和诸王封地的管理十分混乱,因此,世祖对封地建制进行调整,尽可能使拥有较多投下户的诸王独占一州一路,或在该路州占主导地位。永昌路以只必帖木儿的封地为主,故而以他的王城之名,新建一路。另外,他的封地在相邻的巩昌路也占据主导地位。只必帖木儿修筑新城,与中统初年遭受阿里不哥部下洗劫有关。当时,叛军大将“浑都海、阿蓝答儿合军而东,诸将失利,河右大震,西土亲王执毕帖木儿辎重皆空”。[3] 他的斡耳朵被洗劫以后, 只得率部暂时就食于西夏中兴等路行省境内,[4] 即今宁夏省中南部地区。史籍记载,当时担任西夏中兴行省郎中的董文用,曾依禁止他的王傅府属官滥征投下户税课,因而激化了与只必帖木儿的矛盾。董氏是在“至元改元,召为西夏中兴等路行省郎中”的,至元八年时调任山东,[5] 双方发生矛盾的时间只会在至元八年(1271)之前。这表当时只必帖木儿驻牧于该地。在此期间,他在原居地筑建新城。新城落成后,他便迁回那里。这座永昌城,与元朝常见的蒙古王城一样,只是一座类似城堡的小型城邑。
二、对永昌城位置产生分歧认识的历史原因
元代文献有多处提及畏兀儿迁居“永昌”之事。而“永昌”一名是泛指所在的永昌路呢,还是确指永昌城?这个有些吹毛求疵的问题,和下文将要探讨的问题有关,故而先作说明。前文所引《世勋碑》有“遂留永昌焉”一句,从中无法确定究竟何指。再看下文:《西宁王忻都公神道碑》(以下简称《忻都公碑》)有“至顺二年正月庚寅卒,享年六十,葬永昌之在城里”[6];《故怀远将军高昌卫同知指挥司事和赏公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