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元代及明前期社会变动初
元代盐政及其社会影响
元代税粮制度初探
元代泉州舶商
元代江南税粮制度新证
元代司农司和劝农使的建
元代两淮地区屯田考
试论元代中国与高丽的贸
论元代浙江的商品经济
元代都城史研究概述——
最新热门    
 
元代畏兀儿迁居永昌事辑

时间:2009-7-24 13:48:36  来源:不详
王爵让其叔父钦察台”? 钦察台与纽林的斤、雪雪的斤为兄弟辈,而纽林的斤又是经雪雪的斤之手接任亦都护的,因此,我们判断,所谓的“先王之遗意”,在纽林生前是确实存在的,其真实含意,是指王位在雪雪的斤兄弟几支之间的轮替传袭,这可能是雪雪的斤在位时兄弟间达成的约定,所以,当初若由钦察台接任纽林的斤之位,才是“先王之遗意”的真实体现,但是,仕途上颇有作为的帖睦而补化,却是大汗廷中意的亦都护人选,所以,朝廷“不允”钦察台嗣位。当帖睦而补化后来成为文宗皇帝的股肱之臣后(曾参预明、文继统之争),亦都护和高昌王的爵位对身为中书宰相的他,已经没有政治价值,所以,他依照前约,让出了王位。而最初禅让的对象应该是其堂兄弟朵耳只。《元史·文宗纪一》载,天历元年(1328年)九月,“以江南行台御史大夫朵儿只为江浙行省左丞相”,此时朵耳只还没有亦都护头衔,而一年以后,即天历二年(1329)十一月他出任河南行省丞相时,已是亦都护的身份,这不是巧合。其可能的情况是:天历二年正月,帖睦而补化禅位于雪雪的斤之子朵耳只,后者在渡过短暂的任职后,不知何种原因,又由籛吉接替了王位,朵耳只被改封荆南王。由于《世勋碑》是文宗为表彰其亲信帖睦而补化的功绩而下令撰刻的,故而只刻意记录了纽林的斤一支的事迹,不仅抹去了曾经短暂在位的朵耳只,甚至对纽林的斤之前的雪雪的斤也只字不提。而《元史》的相关篇章,主要是依据虞集所撰碑文,故而造成了传袭世次上诸多晦暗不明之处。


 
[1]《高昌王世勋之碑》,虞集《道园学古录》卷二四。
[2]拉施特:《史集》,余大钧等汉译,第1卷第2分册,第380—381页,商务印书馆,1986年。
[3]《元史》卷一二六《廉希宪传》。
[4]按《元史·地理志》,至元八年,立西夏中兴等路行尚书省,元贞元年,革宁夏路行中书省,并其事于甘肃行省,为宁夏府路。
[5]《元史》卷一四八《董俊传》附《董文用》。
[6]《西宁王忻都公神道碑》,张维《陇右金石录》卷五。
[7]《故怀远将军高昌卫同知指挥司事和赏公墳记》,濂《宋文宪公全集》卷一五。
[8]饶敦秩等:《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说》, “凡例”第一条:“一古地名皆于字外加一方格”;另见“序文”;光绪二十四年江南王尚德重绘,上海铸记书局石印本。
[9]屠寄:《蒙兀儿史记》,第316页,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年。
[10]参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考古文献》第三卷,中国·兰州1990年。
[11]《甘肃新通志稿》载文转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考古文献》第三卷;《新疆图志》卷八九《金石二》,第84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影印本。
[12]参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考古文献》第三卷。
[13]党寿山:《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考》,《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1期。
[14]参见《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第225页,“永昌县条”,第924页,“番和县条”,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年版。
[15]耿世民:《两件回鹘文契约的考释》,耿氏对冯家升、捷尼舍夫译文作了修订,耿氏第二件文书对应冯氏第三件,《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78年第2期。
[16]捷尼舍夫、冯家升:《回鹘文斌通(善斌)卖身契三种》,《考古学报》1958年第2期。
[17]《元史》卷一六《世祖纪十三》。
[18]《史集》,汉译本,第2卷,第353页。
[19]拙文《海都与窝阔台汗国的创建》,《西域研究》1999第4期。
[20]蒲昌位置,文献记载不一,今依《元和郡县图志》、《通典·边防志》、《释迦方志》。
[21]自至元二十三年末朝廷组织畏兀儿人东迁入关一事的原因,见拙文《元代内地的畏兀儿聚落》,《吐鲁番学研究》2002年第2期。
[22]安部健夫:《西回鹘国史的研究》,宋肃瀛、刘美松、徐伯夫译,第92-94页,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
[23]据《元史人名索引》检索而知。
[24]《元史》卷一二《世祖纪九》。
[25]《元史》卷一四《世祖纪十一》。
[26]卡哈尔·巴拉提、刘迎胜《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回鹘文碑文之校勘与研究》附录一《关于蒙元时代畏兀儿亦都护的传袭世次》,《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8辑。
[27]《元史》卷一六《世祖纪十三》.
[28]引自卡哈尔译文.
[29]《经世大典·站赤》,见《永乐大典》卷一九四二0。
[30]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