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耶律楚材在蒙元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注体
从流民法看都铎时期议会
对后文革时期中国近代史
从考古发掘资料看唐宋时
宋元时期的赌博管窥
论民国时期的研究审查与
“五四”时期的中国史坛
史学理论研究与新时期中
抗战时期资源委员会特矿
最新热门    
 
乾隆时期巴尔蒂斯坦(小西藏)与清朝关系初探

时间:2009-7-24 13:48:39  来源:不详
sp;  巴尔蒂斯坦的一位当地学者古拉姆·哈桑·罗布桑(Ghulam Hassan Lobsang)认为,“Bolor和Po-lo是两个不同的国度,Bolor指西喀喇昆仑山脉及相连的帕米尔地区,而Po-lo系指东喀喇昆仑山区,包括拉达克和巴尔蒂斯坦。”[10]他还认为,Po-lo一名系源于地名Khaplu(哈伯罗)。他指出,哈伯罗所在之希约克河谷,自然地理条件较为优越。早在斯卡杜和列城兴起之前,该地就是这一带的中心地区。Po-lo与Khaplu的差别,主要在第一个音节。该音节可能在传播过程中失去,当然也可能是后来增加的。[11]《新唐书》卷二二一称,“大勃律或译布露,直吐蕃西,与小勃律接,西邻北天竺乌苌。” 此处明确指出大勃律即布露,因此布露也应是Khaplu之音译。
    就笔者两次访问哈伯罗河谷所见,该地自然地理条件确实优于其他河谷,古拉姆·哈桑·罗布桑所言不虚。哈伯罗的名称十分古老,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资治通鉴》卷二一六及《册府元龟》均记述了天宝十二年(753年)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击大勃律事,前者称其引军至“菩萨劳” 城,后者称其师次“贺萨劳” 城。[12]今本史籍中的这两个地名均有舛误,元胡三省作《通鉴音注》时已指出该地应名“贺菩劳” 。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也引用胡注,在正文之下以小字注出。[13]贺菩劳显然就是今哈伯罗河谷。其时尚未有关于斯卡杜的记载,哈伯罗河谷就是当时大勃律的中心地区。哈伯罗河谷不仅与拉达克相连,与我国新疆之间也有古老的通道,民间往来不绝。
    关于Bolor,巴基斯坦历史学家A.H.达尼教授根据巴基斯坦北部地区霍杜尔(Hodor)及吉尔吉特附近阿拉姆桥(Alam Bridge)发现的古代铭刻,认为这里曾有过一个叫Polola Shahi或Patola  Shahi的王朝,汉文Po-Lu-Lo的起源可能基于Patola(实际上应念Palola) ,即国家的名称源于统治王朝的名称。因此, Bolor一名可能与此有关。[14]达尼教授还提出,该王室可能是嚈噠的一支。[15]
    唐代时,随着吐蕃的强盛和向唐朝西域地区扩张,大、小勃律成为唐朝与吐蕃争夺的重要地区 ,大勃律即今巴尔蒂斯坦地区,小勃律在吉尔吉特与亚辛一带。该地区与唐朝和吐蕃的关系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勃律和分化后的大、小勃律,不仅有一些国王受到唐朝册封,有的还不远万里,亲自来朝。使臣、贡使络绎于途。唐朝和吐蕃的军队还在这一地区进行了激烈的战争。这一时期,是中国史籍中有关这一地区记载最多、最详的时期。
    大勃律为吐蕃占领并成为其属国后 ,特别是吐蕃瓦解后,史籍便鲜有关于该地的记载。唐朝衰落后,汉文史籍也很少有关于吉尔吉特地区的记载。但该地仍为中国通往印度之要道。北乾德年间僧行勤等一百多人赴印度求经时,曾经过此地,称其为“布路沙国” 。[16]
    《魏书·世宗纪》永平四年( 511年)载,“六月乙亥,乾达、阿婆罗、达舍、越伽使密、不流沙诸国,并遣使朝献。┅┅八月辛未,阿婆罗、达舍、越伽使密、不流沙等诸国并遣使朝献。” [17]以上记载,已有学者指出,越伽使密应为伽使密,即克什米尔。[18] 乾达无疑是犍陀罗。至于阿婆罗,笔者怀疑系Khaplu之音译。如此推测可以成立,则哈伯罗河谷与中国之关系,可明确上溯至北魏时期。
    上述《魏书》之“不流沙” 、唐代之“勃律” 、宋代之“布路沙” ,以及藏文的Bru-sha或Bru-za,均为布鲁沙斯基语Burushal一词之音译。布鲁沙斯基语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语言,它处在印欧语、藏语和突厥语的接壤地带,而又不属于任何一种语族,因而很可能是雅利安人到来之前的一种语言体系的残余。布鲁沙斯基语现仅分布于罕萨河右岸的罕萨中部地区和左岸的纳格尔(Nagar),以及亚辛,使用者主要为雅希昆人(Yashkun)。这一语言原先曾流布于相当广泛的地域。Burushal指“操布鲁沙斯基语之人所居之地” ,巴基斯坦学者认为它包括吉尔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