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白居易“毡帐诗”与唐朝
敦煌学与唐史研究
敦煌占婚嫁文书与唐五代
试论隋与唐前期中央文官
渤海与唐朝押蕃使关系述
试论汉唐奴婢身份地位的
唐代社会转型与唐人小说
唐代气候变化与唐代历史
唐宋历史观与唐宋史研究
商品经济与唐宋专卖制度
最新热门    
 
疾病与唐蕃战争

时间:2009-7-24 13:48:47  来源:不详
马尔康县梭磨河,查《分省中国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02年版)第146页“四川省地形图”可知这里海拔至少在3000米以上。
[19]唐·李勣等著,尚志钧辑复,安徽科技出版社1981年版。
[20]明·李时珍著,中国书店出版社1988年版。
[21]《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下篇《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26页。
[22]《册府元龟》卷449《将帅部·专杀》。
[23]据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2卷《河陇碛西区》,台湾中研院史语所1985年版,第562页。
[24]《旧唐书》卷196上《吐蕃传上》。
[25]《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看唐高宗咸亨年间的西域政局》,载《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十八辑,2001年。
[26]《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第72页。
[27]《册府元龟》卷991《外臣部·备御四》。
[28]根据任乃强、曾文琼《〈吐蕃传〉地名考释(三)》,载《西藏研究》1983年第3期。
[29]同上。
[30]同上。
[31]一般来说,缓解高山(原)反应需要7—10天左右,而且是在静养的前提下。
[32]《旧唐书》卷83《薛仁贵传》。
[33]《通典》云会晤时间为万岁通天二年,《资治通鉴》系为元年。从《通鉴》。
[34]《新唐书》卷216上《吐蕃传上》作“乌海、黄河,关源阻奥,多疠毒,唐必不能入。”
[35]《旧唐书》卷83《薛仁贵传》。
[36]《旧唐书》卷196上《吐蕃传上》。
[37]《唐代交通图考》卷2《河陇碛西区》第533页。
[38]《册府元龟》卷991《外臣部·备御四》。
[39]《再论“河西九曲之地”》,载《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十三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0]《唐代交通图考》卷2《河陇碛西区》第529页,陈著《唐蕃古道》(三出版社1989年版)第117~119页。
[41]《资治通鉴》卷215天宝元年(742)正月条。括号内今地名参照《唐代交通图考》。
[42]日·松田寿男《吐谷浑遣使考(下)》(周伟洲译,载《西北史地》1981年第3期)认为青海地区正好处在五个交通动脉的心脏部位。指北中国从渭水经河湟谷地西行的路线、从漠南到武威由南山南下路线、从鄯善折向东南行的路线、由拉萨等西藏中心部分渡金沙江北上路线、四川北行入青海的路线。
[43]《册府元龟》卷991《外臣部·备御四》。
[44]《旧唐书》卷109《黑齿常之传》。
[45]《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398页,另外,《分省中国地图集》第119页《青海省》亦云:“河湟谷地,黄河、湟水河谷,海拔约2000米,是省内最低处和重要农区。”介绍青海农业时说:“(青海省)耕地多在日月山以东地区。”从唐代到今天,河湟谷地的农业一直是青海农业的支柱,该地也成为青海相对最繁华富庶的地区。有关唐以前该地农业发展问题可参看周宏伟《秦汉时期河湟地区的农业开发》(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年第2辑)。
[46]参看两唐书《吐蕃传》。
[47]《通典》卷172《州郡典二》。
[48]《资治通鉴》卷216天宝十二载(753)条。
[49]《旧唐书》卷196上《吐蕃传上》。
[50]《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卷》第7页“青藏高寒区”:“这个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形成年代最新的高原,由于地势的极大隆起及其所产生的强烈热力、动力作用,形成为世界上中、低纬度内独特的大面积高寒环境。”第384页“青海气候”:“全省年均温为–5.0~8.6℃,1月均温–18.2~–7.0℃,7月5~21℃。”第524页“西藏气候”:“1~7月均温比同纬度的东部地区低15~20℃”。这些是现代数据,古代情况可能多少有所不同。关于古代气候问题,史学界多征引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载《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竺可桢先生认为七世纪中期到十世纪,中国气候处于一个比较温暖的时期。但是近年来一些学者对此提出异议,例如满志敏先生《唐代气候冷暖分期及各期气候冷暖特征的研究》(载复旦大学历史地理所主编《历史地理》第八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对竺可桢先生

 << 上一页  [11] [1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