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1990年代《美国历史评论
关於竹书“诗论”中的篇
论上博《孔子诗论》竹简
上博《诗论》简的作者和
沪 简 诗 论 选 释
上博《诗论》简的形制和
上海博物馆藏楚简《诗论
《性情论》与《孟子》“
上博楚简《孔子诗论》释
孔子何以赞美《齐风·猗
最新热门    
 
《诗论》“留白”问题的再探讨

时间:2009-7-24 13:48:53  来源:不详
” 是最常用的改正方法[vi]。上海博物馆藏《诗论》“留白简”是否属于“删削”,是需要认真考虑的。  
这些删削简是否“先写后削”,我则认为,目前虽然还无法遽作结论,但从原简上经过删削的部分仔细观察,看不出有原来书写过的任何痕迹。我向马馆长建议是否可用红外照相方法处理,看是否有“先写后削”的遗迹,幸获马馆长认可。也许能在不久以后会有一个可信的结果供我们深入讨论。但就目前观察的情况看,我们觉得“先写后削”的可能性不会很大。因为,如果这些削出来的空白处确实是正常意义上在书写过程中为了改正书写字句所作的删削,自然应是“先写后削”。但值得注意的是,《诗论》中第二、三、四、五、六、七等六枚所有经过删削的简基本上都是上、下两端削去一层,而在第一、三两道编线内的内容却从无删削的痕迹。如是删削改正,为什么六枚简的错处都出现在两端?  
由上海博物馆回来后,我反复考虑,仍然感到“残简说”是比较合理的解释。目前对这一问题所能作出的唯一可能合理的解释是,这部分简出现的删削现象是抄写者在抄写过程中有意作出的标记。极有可能是抄写者所据底本中的这六枚简原来两端已残,抄写者抄写时将这些残缺处留出空白,以待日后看到其他完善的底本时补抄进去,抄写者为了表示这些留白处并不是抄写时的疏漏,特别以书刀削去空白处的简面,引起以后补写的注意。以上看法未必妥当,但就目前的认识言,在找不出更好的合理解释前,不失为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故不揣冒昧,抛砖引玉,向海内外同道请益,希望得到批评指正,以便寻求出合理的解释. 





[i] 曹峰:《试论〈孔子诗论〉的留白简、分章等问题》,日本“中国出土资料学会”编《中国出土资料研究》第六号(2002年7月出版)。 
[ii] 拙著:《关于上海博物馆藏楚简〈诗论〉的留白问题》,《简帛研究》网站www.bamboosilk.org,2002年2月9日首发。 
[iii] 廖名春:《上博〈诗论〉简的形制和编连》,《简帛网站》www.bamboosilk.org 2002年1月12日首发;又《齐鲁学刊》2002年第2期。《上博〈诗论〉简的作者与作年》,《简帛网站》www.bamboosilk.org 2002年1月17日首发;又《孔子研究》2002年第2期。 
[iv]拙著:《关于上海博物馆藏楚简〈诗论〉的留白问题》,《简帛研究》网站www.bamboosilk.org,2002年2月9日首发。《上海博物馆藏楚简〈诗论〉的释文、简序与分章》,网站www.bamboosilk.org,2002年2月3日首发。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中国楚竹书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v] 2002年7月30日上午在上海博物馆地下报告厅前咖啡厅与周教授、马馆长交谈。如有出入,请两位先生更正。 
[vi] 参见李均明、刘军:《简度牍文书学》141页,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他们在论述中所惜未用现成的术语“删削”来表述,此补苴之。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