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甘棠》與孔門《詩》教

时间:2009-7-24 13:48:59  来源:不详
子《詩》說,論及詩中本事,以恪守歷史真實為本。《孟子·離婁下》孟子曰:“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晉之《乘》、楚之《梼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所謂“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孔子雖然以取其義為根本,但這個義是建立在真實的歷史基礎之上的。本事是屬於《詩》本身所蘊含的一部分,孔子以其對周魯史記的熟識而傳《詩》之本事。《韓詩外傳》用史事來證明《詩》義,史事非必出自於《詩》,史實的本事演化爲傳説的故事就成爲可能。事實上,《韓詩外傳》確有“外”於《詩》的故事。或以未見之《韓詩内傳》不至如此,然則《内傳》既不在討論之列,且筆者還傾向於以爲《韓詩内傳》未亡而合於《外傳》[65]。 
漢代另一個韓詩學者劉向,其《說苑》雖非《詩》學著作,卻多以史事與詩對證的形式闡說儒家義理。 
劉向幼習魯詩。《漢書·楚元王傳》:“元王好《詩》,諸子皆讀《詩》,申公始爲《詩》傳,號《魯詩》。元王亦次之《詩》傳,號曰《元王詩》,世或有之。”王應麟作《詩考》,其《後序》曰[66]:“楚元王受詩於浮邱伯,向乃元王之孫,所述蓋魯詩也。”但劉向還是更多地受《韓詩外傳》影響,其著述引論用韓詩。王引之《劉向述韓詩》曰[67]:“《列女傳·貞順傳》,蔡人妻傷夫有惡疾而作《芣苢》,與《文選·辯命論》注所引韓詩合。《賢明傳》,周南大夫妻言仕於亂世者爲父母在故也,乃作詩曰‘魴魚赬尾’云云,與《後漢書·周磐傳》注所引《韓詩章句》合。《貞順傳》,召南申女以夫家一物不具一禮不備,守節持義必死不往,而作詩曰‘雖速我獄’云云,與《韓詩外傳》合。《母儀傳》,衛姑定姜賦《燕燕》之詩,與《坊記》鄭注合;鄭爲記注時,多取韓詩也。又《上災異封事》引《詩》‘密勿同心’,皆以‘密勿’爲‘黽勉’,然則向所述者乃韓詩也。”論證確實。陳喬樅力斥高郵之非,而唯以“漢人傳經最重家學”為據[68],顯然不足徵信。惜乎其後王先謙等守陳說而不察,至今人多以陳說為定論[69]。
《韓詩外傳》與《說苑》對《甘棠》都有說解,或可據此了解《詩》說本事的傳承衍化。
孔子對《甘棠》的說解主要是説明義理,《甘棠》内容與歷史相關,孔子即亦以本事說解。毛詩、魯詩、齊詩、韓詩承孔門《詩》說,由四家詩大致可知,《甘棠》所寫是周初大臣召公奭,召公断狱而休憩甘棠树下。召公奭是周初太保,他滅商開國、扶助成王、建立燕國、營造東都,在周初政績非凡。尤其在太公望和周公旦去世後,更是長期主國政,令成康之間四十年刑措不用。所以稱召公聽斷甘棠樹下,實則並未有特定的本事。
韓詩對《甘棠》本事有所推衍。《韓詩外傳》卷1:“昔者周道之盛,邵伯在朝,有司請營邵以居。”劉向《說苑•貴德》:“傳曰:‘自陝以東者,周公主之,自陝以西者,召公主之。’召公述職,當桑蠶之時,不欲變民事,故不入邑中,舍於甘棠之下,而聽斷焉。陝間之人,皆得其所。”其他各家基本不出“召公聽斷甘棠下”之範圍[70],韓詩《甘棠》則本事明顯有了推衍的成分。 
劉向所謂的傳實際上並不是《詩》傳,而是《公羊傳》。《公羊傳·隱公五年》:“自陜而東者,周公主之,自陜而西者,召公主之,一相處乎內。” 何休注:“陝者,蓋今宏農陝縣是也。”《經典釋文·公羊音義》:“一云當作郟”,“王城郟鄏”。《逸周書·作雒解》曰[71]:“南繋於洛水,(地)[北]因於郟山,以爲天下之大湊。”《水經注》卷16《榖水》引京相璠曰:“郟,山名;鄏,地邑也。”《左傳·宣公三年》:“成王定鼎于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郟、陝互通[72],本當作郟。郟,郟山也,也就是邙山,武王度邑,成王營雒,即在此地。《左傳》用“郟”本事可靠古老,韓詩捨而取長於大義微言、口授相傳直到漢景帝時才書於竹帛的《公羊傳》用“陝”,可知韓詩推衍《甘棠》本事,恐難免附會。有此亦可知詩本事之傳承推衍。 
新發現的《孔子詩論》使我們對孔子《詩》說有了遠超前人的認識。《甘棠》一詩,孔子以“報”字總括,層層解說其義。通過《甘棠》詩,我們還梳理了自孔子《詩》說一直到漢代尤其關係《詩》本事的“傳”的傳承譜系。 




[1] “攺”,馬承源先生釋爲“怡”(《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1。下稱“馬文”),李學勤先生讀爲“改”(李學勤《孔子、卜子與〈詩論〉簡》,清華大學簡帛講讀班第16次研討會論文,2001/4/14。下稱“李文”),廖名春老師亦讀“改”(廖名春《上海博物館藏詩論簡校釋》,未刊稿。下稱“廖文”),並釋“改”爲“正”、“風化”(詳參廖名春《上博簡〈關雎〉七篇詩論研究》,未刊手稿)。曹峰先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